分红险的“分红”从哪儿来?

频道:头条 日期: 浏览:

分红险正成为市场“新宠”。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截至目前,今年人寿保险产品共上新412款,其中分红型149款,占比为36.2%;年金保险共上新282款,其中分红型85款,占比为30.1%。

保险公司大力推崇的分红险是什么?分红险如何分红?消费者如何选购相关产品?针对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咨询了有关业内人士。

“所谓分红险,是指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优于定价假设的盈余,按一定比例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配的人身保险产品。”资深保险经纪人桂晓维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分红险收益由保底收益和浮动收益两部分构成。其中,保底收益写进合同,是一笔确定的收入;分红部分(即浮动收益部分)不确定,要看保险公司实际的经营成果。

“说白了,分红险保单,就是保险公司与消费者共享经营成果,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越好,消费者能分到的红利也就越多。”在桂晓维看来,分红正是分红险最显著的特点。

传统的固定收益类产品的优点在于可以提供锁定收益,也正因如此,这个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该产品的“天花板”。相比之下,分红险能够在固定收益之外实现额外收益。

那么,分红险的分红究竟如何实现?记者咨询精算师发现,分红险的分红来自保险公司经营成果产生的盈余,再具体一点,来自死差益、利差益和费差益。

这要先从保费定价说起。“普通商品定价相对比较简单,材料费、人工费、房租等所有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就得出了。但是保险产品要测算未来发生风险需要兑付多少钱,其定价依据是预定发生率、预定利率和预定费用率。”上述精算师对记者介绍道,但是,实际发生的情况与精算假设不可能完全一致,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差值,包括死差、利差、费差。

“分红保单中的分红,主要是保险公司通过死差、利差、费差这‘三差’获取的可分配盈余。”上述精算师进一步介绍道,所谓死差是实际死亡率和预定死亡率的差值。比如,预定死亡率是万分之三,而实际死亡率是万分之二,实际死亡人数少了1个,赔付金额比预期少了1万元。这1万元,就是死差带来的收益。

利差是实际投资收益和预定利率的差异。比如,假设预定利率是3%,若实际投资收益是4%,相差的1%,就是利差带来的收益。费差是实际费用率和预定费用率的差异。比如,假设预定费用率为20%,若实际费用成本只有10%,省下来的10%就是费差带来的收益。

“三差”之中,利差是红利的最主要来源。

根据《分红保险精算规定》,保险公司应为分红险业务设立一个或多个单独账户,单独账户应单独管理、独立核算。保险公司只要盈利,至少要把可分配盈余的70%拿来分红,而且要在产品说明书中明确红利来源,并依据红利来源确定分红险账户中权益共同属于保单持有人和股东双方的盈余。

除了有分配比例之外,保险公司还会对分红险账户提取分红险特别储备。分红险特别储备是分红险账户逐年累积起来的,其权益共同属于保单持有人和股东双方,用来平滑未来的分红水平。举个例子,假设某保险公司,A年投资收益高,盈余20亿元,就可以分出5亿元存入分红险特别储蓄账户中。等到投资效益不稳定的年份,可以从分红险特别储蓄账户中取出5亿元补贴到当年的可分配盈余中,平滑分红水平。

记者进一步查询《分红保险精算规定》发现,分红险产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现金分红类,二是增额分红类。现金红利是指分红分的是现金,红利是可以直接拿出来用的,如果选择继续放在保险账户,保险公司每年支付利息。增额红利是指分红发的是保额,比如,一款保险产品买的时候保额是10万元,10年期间分红增加了3万元保额,第10年保额就是13万元,保额不能直接拿出来用,但是理赔时额度增加。这意味着,保单的现金价值增加,而现金价值是可以在退保或减保时领取出来的金额。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分红险除了要看保底收益,还要看分红收益,而分红收益又与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经营情况强相关。”桂晓维建议,除了产品的收益、灵活性之外,消费者在选购相关产品时要综合考量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偿付能力,着重关注分红实现率这一指标。“特别是10年以上的长期分红实现率,以此来判断保险公司的分红实力。”桂晓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