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荔枝林,今成科学城

频道:经验 日期: 浏览:

昔日荔枝林,今成科学城

从“一张白纸”到科学新城的故事不少,松山湖科学城便是其一。

6月23日至24日,“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一行来到了这里。

坐落在东莞地理几何中心的松山湖,波光粼粼的湖面环绕绿岛,连绵的山峦绿树成荫。这片区域能成为创新活力的爆发点,还要从松山湖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说起。

时光倒回2010年,彼时的松山湖还是成片的荔枝林,一纸批复让松山湖站上全新的发展起点,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孵化并成长。

“2014年的时候,我们团队只有五六个人,那时候的松山湖地广人稀,周围都是荔枝树。”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逸动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OO潘宗良回忆起初来松山湖时的情景感慨道,“这里是荔枝林里长出的科学城。”

2018年,在松山湖高新区部分区域的基础上,整合大朗、大岭山、黄江等周边镇部分区域共90.5平方公里建成松山湖科学城。拥有创业孵化载体——XbotPark机器人基地、松山湖开发者村等产业集群,更汇聚了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一批重点项目,让科技与自然在此交织为创新的沃土。

作为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XbotPark机器人基地是颇具代表性的早期硬科技创业孵化基地,这里聚集了一大批家庭服务、智能运动、娱乐休闲等领域的机器人企业,还孵化出海柔创新、云鲸智能等独角兽企业。

从XbotPark机器人基地中,逸动科技的船用动力推进设备,走向了武汉东湖、杭州西湖、上海苏州河、桂林漓江等绿色景区;本末科技运用直驱电机技术推出的刑天、TITA、D1等多款轮足式机器人产品亮点十足;LiberLive未知星球的无弦吉他则打破传统,助力无数音乐爱好者轻松奏响旋律……这里不只是物理空间,更是硬科技创业的“梦工厂”,一个个创新构想在此诞生、落地。

“对于一个企业,从‘0’到‘1’、从想法到产品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快速地把自己的设计理念产品化。而我们从‘1’到‘100’的时候,只有在强大的生态链、供应链体系下才能做到产品的快速迭代,压缩产品迭代周期,让我们能够在行业里领跑。”本末科技对外关系总监刘西同直言,“这也是我们选择松山湖的原因。”

对于科创企业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来说,产业生态如同土壤之于幼苗,只有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方能让科创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开拓的关键环节获得持续滋养。

XbotPark机器人基地为企业搭建了互动与互助的生态圈,让企业在技术交流、产业协作与市场拓展中形成共生共荣的发展网络,从这里孵化、成长,再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与舞台。

得益于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完善的综合配套、良好的产业生态,新能源、生物医药、半导体、机器人等企业接踵而来。如今,松山湖科学城已形成涵盖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与新能源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和未来产业的现代化产业格局。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市场主体超过17000户,拥有7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7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4家上市及上市后备企业、259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其中,有234家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

金融是科技创新的“血脉”,更是驱动松山湖科学城持续迸发活力的关键引擎。

作为全国第四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积极加强金融赋能,由松山湖管委会出资设立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总规模达10亿元,首期规模为5亿元。另外,松山湖财政部门还参与出资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总规模为50亿元。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松山湖科学城还设立了每年总规模1亿元的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中小微企业融资项目的单笔融资损失补偿比例,最高为该笔融资实际本金损失的50%。

“近年来,我们在金融保障方面获得了园区很多政策支持。”潘宗良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通过园区获得了信用贷款贴息,2022年还有科技金融纾困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们的资金使用成本,有效缓解了研发投入和规模化生产中的现金流压力,让我们能将更多资金用于核心技术攻关,拓展全球市场。”

在这里,创业者不仅能够获得资金支持,还可以在技术研发、人才供给、产业协作、市场拓展等方面得到全链条的创新支持,一座融合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的科学之城,正向着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