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北向互换通”超长期限利率互换合约正式上线。
《金融时报》记者获悉,上述业务推出当日,25家境内外机构积极参与,累计交易笔数为56笔,名义本金规模达15.3亿元。三方基础设施顺利组织完成首日的交易和清结算,业务和系统运行正常平稳。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北向互换通”利率互换长期限合约的推出,在满足境外投资者的长久期利率风险管理需求、吸引“耐心资本”参与中国债市、实现利率互换曲线全期限覆盖及推动市场建设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超长期衍生品更好满足外资需求
“超长期限国债由于其收益稳定、久期匹配等特点,已成为国际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等长期资本追逐的核心配置资产。”据浦发银行相关人士介绍,近年来,境外投资者持续加大对我国超长期国债的配置力度,持有30年期国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且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境内30年期国债期货市场成交量始终维持高位,反映出市场机构对超长期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迫切需求。
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拟进一步丰富“互换通”产品类型:一是延长利率互换合约期限至30年;二是扩充产品谱系,推出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在两地监管机构的指导与支持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清算所”)与香港交易所集团旗下的香港场外结算有限公司,联合境外电子交易平台,于6月30日联合推出延长“北向互换通”产品合约期限至30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业务的推出将进一步拓展境内外利率衍生品市场互联互通的深度与广度,丰富跨境风险管理工具箱,满足境内外机构多样化风险管理需求。
一是完善收益率曲线,与现有短期、中长期利率互换产品协同,构建覆盖全期限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二是填补超长期限利率管理工具空白,为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提供精准久期匹配工具,有效对冲超长期限债券的利率波动风险;三是提升跨境投资策略多样性,支持国际投资者构建更复杂的利率曲线交易策略,提升人民币资产配置效率。
“在合约上线前,机构为降低超长期限债券的风险敞口只能被动减持债券,现在可通过衍生品对冲利率风险,大幅减少非理性抛售行为,对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将持续提升境外‘耐心资本’的投资信心。”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中信银行相关人士也表示,30年利率互换合约的推出,将进一步满足境外投资者多样化的利率风险管理需求,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执行更丰富的债券及衍生品交易策略,有助于提升境外机构投资者持有人民币债券的意愿,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北向互换通”助力金融对外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为降低机构参与成本,交易中心与上海清算所决定,将继续全额减免“北向互换通”交易及清算费一年。同时,综合考虑境内外市场联动效应,银行间市场将同步延长集中清算合约期限。
作为连接内地与香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创新举措,“北向互换通”自2023年5月上线以来,交易日趋活跃,为两地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清算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北向互换通”累计交易清算7.16万亿元,吸引82家境外机构参与,交易规模日益增长,日均交易量超百亿元,已发展成为境外投资者管理人民币资产利率风险的主要渠道,持续吸引更多境外资金增持中国市场债券。
“这些均离不开两地监管机构立足于境内外参与机构投资交易习惯及需求,持续优化业务运行机制。”前述业内人士表示,“北向互换通”正式上线以来,内地与香港金融衍生品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
具体来看,在制度层面,《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清算衍生品协议》的推出兼顾了境内外机构文本使用习惯,纳入多个适用法律和争议解决方式选项,最大程度简化谈判要素,促进业务扩容;在产品层面,推出以国际货币市场结算日为支付周期的利率互换合约,更好对接国际利率互换市场交易规则,便利境外投资者敞口管理;在服务层面,推出利率互换合约压缩功能,支持境外投资者使用债券通持有的国债和政金债作为“北向互换通”合格抵押品,有助于增加投资者持有债券的使用价值,降低交易成本。
“‘互换通’机制的创新实践为全球资本提供了全新可靠的交易模式,为境外机构投资人民币债券提供了透明高效的风险对冲工具,进一步增强了全球资本配置人民币资产的信心。”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展望未来,三方基础设施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将继续在两地监管机构指导下,与所有市场参与者紧密合作,不断丰富“互换通”产品序列,完善风险管理框架,推动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协同发展,助力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浦发银行相关人士表示,后续,LPR利率互换合约的扩容,将进一步丰富境外投资者可参与的产品谱系,适应LPR在我国贷款定价等领域广泛应用,满足投资者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的利率风险管理需求,构建多元化交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