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球陷入对美国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担忧之中,再加上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冲突不断,能源价格一度大幅上涨,市场不免担心全球范围内的高通胀会卷土重来。不过,尽管经历了不小的挑战,全球主要央行抗击高通胀的努力没有白费。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除日本面临较大的通胀上行压力外,全球通胀水平仍处于放缓的趋势之中。
其中,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的通胀水平回归2%,达到了欧洲央行设定的2%通胀目标。而作为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的德国,其通胀水平也在6月意外回落。向好的通胀数据给了欧洲央行更大的货币政策灵活性。
具体而言,欧盟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调和消费者价格指数(HICP)同比上涨2%,高于5月的1.9%,达到欧洲央行的通胀目标,同时安抚了市场对于欧元区陷入低通胀的担忧。而剔除能源、食品和烟酒价格后的欧元区6月核心HICP同比上涨2.3%。
分项来看,欧元区6月食品和烟酒价格同比上涨3.1%,服务价格同比上涨3.3%,非能源类工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0.5%,而能源价格则同比下降2.7%。在各个成员国中,德国6月HICP同比上涨2%,低于5月的2.1%;法国6月HICP则从5月的0.6%小幅反弹至0.8%;欧元区中6月HICP同比增速最快的国家为爱沙尼亚,达到5.2%,最低的为塞浦路斯,达到0.5%。
面对已回归目标水平的通胀率,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依然保持了较为谨慎的态度。拉加德表示,欧元区6月通胀率已达目标,但任务尚未完成。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可能导致通胀更加波动。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路径,拉加德表示降息周期接近尾声,但不会预设承诺,未来政策将继续依赖数据。
此外,欧洲央行管委米勒表示,欧洲央行可以等待一段时间再考虑进一步调整利率,目前还不清楚是否应该在当前周期内进一步放松政策。米勒表示,7月不调整利率是合理的。可以合理地假设,在当前周期内,欧洲央行不应该再大幅降息,除非欧元区经济比预期的要弱得多。
在美国方面,尽管从5月的通胀数据看,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尚未给美国的通胀水平带来显著影响,但美国经济已开始冒出滞胀的苗头。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025年一季度实际GDP按年率计算下降0.5%,萎缩幅度高于市场预计的0.2%。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7月1日出席欧洲央行年会时表示,美联储在看到(美国)关税规模后选择了“按兵不动”,因为几乎所有对美国的通胀预测都会因此而大幅上升。根据美联储6月最新的经济预测,2025年、2026年以及2027年美国的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通胀预期中值分别为3.1%、2.4%以及2.1%,而3月时的预期分别为2.8%、2.2%以及2.0%,3年的通胀预期均被上调。
与此同时,美联储还下调了今明两年美国实际GDP增速预期中值。2025年、2026年以及2027年美国实际GDP增速预期中值分别为1.4%、1.6%以及1.8%,3月时预期为1.7%、1.8%以及1.8%。
在英国方面,让英国央行备受折磨的高通胀已呈现降温趋势。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5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4%,符合市场预期,小幅低于前值3.5%。英国央行也在6月的货币政策声明中指出,过去两年,随着之前的外部冲击已经消退,货币政策的限制性立场稳定了长期通胀预期,通胀率大幅下降。
而在发达经济体中,日本是一个特例。在其他发达经济体努力抗击高通胀的时候,日本刚刚从低迷的通缩状态中走出来。近一段时间,受到大米价格飙升的影响,日本通胀水平持续处于高位。日本5月通胀水平更是创下新高。数据显示,剔除新鲜食品价格后的日本5月核心CPI同比上涨3.7%,为2023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也高于4月的3.5%。而日本5月整体CPI同比上涨3.5%,小幅低于4月的3.6%,但依然显著高于日本央行设定的2%通胀目标水平。
展望第三季度,中国银行研究院分析认为,关税上调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将推高价格水平,中东地区局势变化可能通过影响国际能源价格和全球航运加剧全球通胀压力,但消费市场增长预期低迷可能从需求端缓解价格上行压力,不同经济体通胀走势将面临分化。
具体而言,随着美国前期“抢进口”积累的商品库存消耗见底,关税负担将逐步传导至美国消费品价格和生产成本。美国同主要经济体关税谈判进展不及预期,钢铝、汽车及其零部件等关键产品关税下调概率较小。同时,消费需求疲软将抑制价格上涨势头,相关趋势在美国已经开始显现,除日本等少数经济体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通胀压力仍将趋降。总体而言,需求收缩对通胀的抑制效应可能强于供给端关税和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扰动,全球通胀压力有望小幅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