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大学生就业及高考生专业报考等问题,总是会与“压力、挑战、竞争”等关键词联系起来,而无论是就业,还是高考填报志愿,大部分专业都与相关产业的需求密不可分。近些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涉农产业主体对人才的需求呈增长态势,但在《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相关农业企业的过程中发现,农业领域要想吸引更多新型人才的加入,一方面需要提升产业主体自身的竞争力,获取较高的收益,才能做到“请得到人,留得住人”;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涉农企业人才供需的匹配度。为此,记者采访了三家涉农主体的负责人,现将他们对涉农专业人才需求的相关观点分享给业内人士,以期有所启发。
受访者:
吉林延边州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 郝世慧
四川成都逸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富云
江西万年县生猪产业协会负责人 陆晓鹏
《金融时报》记者:目前处于大学毕业季。作为农业企业的负责人,您对大学生到农业企业就业有什么需求?在岗位专业门类上有什么具体诉求?
郝世慧:作为一家现代化的农业企业,我们对于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是多方面,专业门类也是多元的。第一是对于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做好现代化农业企业,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是关键,有好的技术,未来才会有好的农产品,所以技术是第一位的,这也是我们企业非常需要的。第二是需要懂市场的人才。好的产品需要好的市场,现代农业企业很需要能做好市场的人。第三是需要管理类的人才。如果高校能够注重培养上述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是更有利的。
杨富云:作为一家专业做智慧无土栽培蓝莓的企业,我们需要具有农业高科技属性的人才,包括水肥营养、植保、园艺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同时,因为是智慧农业领域,我们还需要计算机信息化、灌溉设计等专业的人才,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广我们的技术和产品,我们也需要视频拍摄及剪辑、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陆晓鹏:农业农村工作是关乎民生、稳定、发展之大局,只有农业产业强起来,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产业的发展之中。我们养殖企业迫切需要安全生产、食品安全、防疫防控的专业人员。
《金融时报》记者:您所在的企业和大学的合作情况是怎样的?有什么希望改进的方面?
郝世慧:目前在我们公司,延边大学和农业大学都有驻场的学生,驻场的主要工作都是偏向于研究,也就是技术端的比较多一些,如果未来多一些对学习农业技术方面的激励政策,有更多的考生愿意报考相关农业技术专业,就有可能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企业中来。我们企业是做木耳的。实际上,木耳作为食用菌中比较健康的门类,是很值得推广的。从农业专业技术角度,我们希望多一些诸如食用菌研究方向的专业,同时,多一些对这类产品的相关数据研究分析的项目,让企业能为市场提供更加健康的食用菌产品,也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杨富云:我们公司和四川农大有学生实习基地的合作,与成都市农职院有共同向教育部申请并举办的数智化无土蓝莓技术方向微专业的培训以及师父带徒弟的培训,为蓝莓行业输送人才。同时,我们与这些学校开展了多项科研合作。
陆晓鹏:我认为,大学、科研机构还是要重点培养能够学以致用的专业人才,农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联动机制,产业方可良性、健康发展,同时,要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与积极创新能力。
《金融时报》记者:发展现代化农业,大学专业培养的方向应该是什么?目前,农业企业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是否够强?在人才匹配上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郝世慧:发展现代化农业,一定要在标准化、数字化方面下功夫。如果要生产出健康的食材,那么就要从食材营养方面的研究入手,智能化的技术在生产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数据积累、数据挖掘技术都很重要,我们木耳这个行业在这方面就存在短板。
如果大学有上述的专业研究,从营养学、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以及数据研究等方向展开,我觉得对企业来说更有价值。再比如,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有效提升木耳的产量,这些都值得大学、科研单位深入研究。
来我们企业实习、研究的大学生,基本都不会留在我们企业。大学生、研究生来到企业大多是做课题。目前,我们农业企业的利润空间有限,能够支付的薪资也并不高,再加上作为农业企业,很多都在县域,生活配套也不够健全,要想吸引和留住大学毕业生、研究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杨富云:发展现代化农业既离不开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于专科生和本科生能够加强对于他们就业前相对应的快速培训(如微专业等)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会适应得更快一些。目前,我们从专科生、本科生到研究生能够给出的薪资条件是有限的,这也要在企业能够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