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年里,平均每天约有1.8亿人次跨区域出行、每天运送1.6亿吨货物、每天揽收4.78亿件快递。
截至2024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比“十三五”末增加了约1.6万公里,其中高铁增加1万公里;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2971个,增加了379个;颁证民航运输机场达263个,增加了22个。
CR450动车组发布,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正式运营,C919大型客机常态化商业运营,中国高铁、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快递等“中国名片”更加亮丽。
7月21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国家邮政局局长赵冲久、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宋志勇、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安路生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成效。据刘伟介绍,这五年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了突破性进展,“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过90%,交通运输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大幅提升,“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在加快实现。
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是国民经济循环的动脉,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构建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加快推进京藏走廊、川藏通道等建设,拉萨至林芝的拉林铁路开通运营,结束了西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京新高速全线通车,天山胜利隧道打通了南北疆的千年屏障,穿越天山只需20分钟……刘伟介绍,我国加快推进出疆入藏、沿江沿海沿边、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骨干通道建设,“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已经基本贯通,连接了全国超过80%的县级行政区,服务全国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总量。
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八纵八横”高铁网已建成投产81.5%,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覆盖全国97%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33条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高速公路里程达19.1万公里,覆盖了99%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已经达标70.4%,港口规模能力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2.6%的地级行政单元、91.2%的人口;邮政行业设立营业网点50多万处。
值得关注的是,老百姓对于出行有更多选择、有更大便利、有更优品质的期盼,逐渐成真,出行正在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
刘伟介绍,作为快速出行的首选,2024年动车组旅客发行量32.72亿人次,占铁路旅客发送量的75.9%,其中京沪高铁、武广高铁发送量都超过了2亿人次;民航日均服务200万人次以上,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达到40个。另外,平均每天大约有1.3亿人次选择自驾出行,占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的七成以上,全国有约90%的县级行政中心实现30分钟上高速。每天约有1亿人次乘坐轨道交通高效通勤,1亿人次乘坐公交穿梭街巷,1亿人次乘坐出租车和网约车“门到门”出行。三个“1亿人次”正是我国城市交通承载能力和韧性活力的生动体现。
电商快速发展带动物流增长
近年来,我国电商发展迅速,带动邮政业快速发展。“邮政业业务收入在2020年是1.1万亿元,到2024年实现了1.7万亿元,年均增长11.3%。其中,快递的业务量从2020年的830亿件左右,增长到2024年的1750亿件,年均增长20%左右。”赵冲久介绍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邮政快递规模经济效应持续放大,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成为促消费、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收发快递已经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生活方式。快递有力地服务电商直播等线上新型消费,2024年支撑网上零售额超过13万亿元。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让邮政业科技含量十足。目前AI大模型助力企业从仓储管理到末端配送,全链路推进智能化的升级变革;“无人”技术在仓储、运输和派送环节大显身手,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快递服务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助力实现快递最高日揽收量7.29亿件。
宋志勇介绍,2024年,航空货邮运输量达到898.2万吨,相比2020年增长32.8%。在跨境电商等产业带动下,国际市场成为航空物流发展的重要驱动,今年上半年国际货邮运输量达到203.7万吨,同比增长23.4%。截至2024年底,全国货运航空公司有13家、货机达到268架,相比2020年分别增加2家、82架。我国航空企业国际货运市场份额达44%,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目前已经通航50个国家的106个城市,畅达全球核心市场。
中国制造搭乘“钢铁驼队”走向世界
昆明的鲜花、敦煌的鲜果一天内就可以运达全国的主要城市;中欧中亚班列通达欧亚37个国家的300多个城市;新能源汽车等中国制造“新三样”搭乘着“钢铁驼队”走向世界;中老铁路开通运营3年多来,发送货物已经达到1390万吨,品类有3000多种……“十四五”期间,全国铁路运输货物将超过250亿吨,比“十三五”预计增加50亿吨。
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以交通互联互通架起互利共赢的桥梁是其中重要内容,“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经基本形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2021年底中老铁路开通运营,旅客能够“早上在昆明吃米线、傍晚到万象喝咖啡”;秘鲁钱凯港是南美首个智慧港口,2024年11月开港,使南美至亚洲的海运时间缩短了10天;雅万高铁、瓜达尔新国际机场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一条条路、一座座桥、一个个港,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驼铃帆影、大道驿站。
据刘伟介绍,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强制度规则“软联通”,国际运输网络越织越密。目前已经累计对外签署了270多份双多边合作协定或者文件,涵盖铁路、道路运输、海运、航空运输、邮政等各个领域。中欧班列通达欧洲的229个城市、亚洲100多个城市。“空中丝绸之路”不断拓展,通航境外83个国家213个城市。我国车辆首次以公路直达运输的方式跨越里海、抵达欧洲。“丝路海运”国际航线网络遍及全球,我国海运连接度已经连续19年保持世界第一。我国还以合作项目为媒介,增强共建国家人民的获得感。如蒙内铁路为肯尼亚创造超过7.4万个就业岗位,员工属地化率超过90%,培养2800多名铁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