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6 日清晨,“聚币 AJE 暴雷” 的话题在 127 个数字资产维权群炸开。北京投资者李女士打开聚币 APP 时,持仓的 AJE 代币价格已从 0.8 元跌至 0.012 元,35 万元投资仅剩 525 元;深圳某科技公司职员小林发现,自己推荐 3 名同事参与的 AJE “动态质押”,不仅没拿到承诺的 15% 推荐奖,连本金都无法提现。这场 10 分钟内蒸发 16 亿元的崩盘,让 11 万投资者意识到:聚币旗下的 “明星项目”,或许从一开始就是精心设计的陷阱。而当前仍在运营的 AIC、BTCF 板块,又藏着怎样的风险?
一、AJE 暴雷始末:从 “AI 量化神话” 到 “资金池清零” 的 45 天
AJE 在 2025 年 6 月 21 日登陆聚币 “MINI IPO” 板块时,用 “神经网络预测行情 + 自动高频交易” 的概念吸引投资者,甚至在宣传页附上 “与某知名 AI 实验室合作” 的虚假协议。其核心玩法有两个:一是 “静态质押”,锁仓 1 个月年化收益 120%、锁仓 3 个月 240%;二是 “动态推广”,推荐 1 人拿被推荐人持仓额 5% 的奖励,推荐 10 人升级 “节点” 可拿团队总收益 20%。
但链上数据不会说谎:AJE 智能合约仅 300 行代码,且包含 “项目方可随时提取资金池所有资产” 的递归漏洞。从 7 月 1 日到 8 月 5 日,聚币热钱包向 AJE 项目方指定地址转账 53 次,累计转移 1.2 万枚 ETH(约合 1.8 亿元)。8 月 6 日凌晨 2 点 17 分,项目方通过漏洞一次性提走资金池内 99.2% 的资产,导致代币价格瞬间崩盘。更讽刺的是,崩盘前 1 小时,聚币 APP 仍在首页推送 “AJE 质押额度即将售罄” 的广告,标注 “官方生态优选” 标签。
二、AIC、BTCF 与 AJE 的核心差异:包装不同,骗局逻辑一致
很多投资者疑惑:AIC 主打 “质押挖矿”、BTCF 宣称 “锚定比特币算力”,是不是比 AJE 更靠谱?从多个维度对比,能清晰看到三者的共性与差异 ——
在包装概念上,AJE 主打 “AI 量化交易”,AIC 侧重 “算力质押挖矿”,BTCF 则以 “比特币算力分润” 为噱头,三者均用当下热门的数字资产概念包装自身;收益承诺方面,AJE 宣称月化 24% 且 “稳赚不赔”,AIC 给出年化 288% 的高收益并强调 “算力越高收益越高”,BTCF 则承诺日息 0.8%,还声称收益 “与比特币价格挂钩”,均远超正规投资产品的合理收益范围;推广模式上,三者都带有明显的传销属性:AJE 采用三级分销机制,拉人头可拿奖励,AIC 设置二级推荐体系,推荐人能参与团队收益分成,BTCF 则直接给出 8% 的直接推荐奖和 3% 的间接推荐奖,均通过裂变式推广扩大受害者群体;代码透明度层面,AJE 完全未开源且智能合约含资金池漏洞,AIC 仅部分开源,核心模块处于加密状态,BTCF 同样未开源,还以 “技术保密” 为由拒绝公开关键代码,均不符合正规项目的技术披露要求;当前状态上,AJE 已彻底崩盘,资金池清零且无法提现,AIC 则关闭了法币提现通道,仅允许用户将资产转为 “JU 算力”,BTCF 虽未完全关闭提现,但设置了提现限额,到账延迟已超 72 小时;风险信号方面,AJE 崩盘前曾出现资金持续转移的迹象,AIC 当前的算力稀释速度每月超 30%,BTCF 的流动性池余额较上月减少 68%,均释放出明显的风险预警。
三者的关键差异仅在于 “收割阶段”:AJE 已完成 “吸金 - 转移 - 崩盘” 的全流程,彻底收割完毕;AIC 正处于 “软跑路” 阶段,通过 “算力置换” 变相锁定用户资产 —— 投资者原本持有的 AIC 代币被强制转为 “JU 算力”,而 “JU 算力” 每天产出的收益还需再锁仓 6 个月,按当前的算力稀释速度,投资者回本周期需 4.1 年;BTCF 则仍在 “吸金期”,借助 “与比特币挂钩” 的概念,吸引对主流数字资产有一定认知的投资者,不过近期其流动性池持续缩水,已出现 “小额提现能到账、大额提现被拒绝” 的情况,这与 AJE 崩盘前的资金紧张征兆高度相似。
三、聚币的 “收割惯性”:十年五次换壳,每次崩盘都有 “新借口”
AJE 暴雷不是聚币第一次出问题。梳理其十年运营史,能发现清晰的 “收割规律”:
2017 年:借 “94 禁令” 宣称 “国内业务迁移至海外平台”,强制用户将资产转入无监管的 “聚币国际”,随后冻结 20% 用户账户,理由是 “涉嫌违规交易”;
2019 年:自导自演 “被新加坡某集团收购” 的戏码,暂停提现 1 个月后宣布 “系统升级失败”,导致 3000 余名投资者无法取回资产,涉及金额约 2.3 亿元;
2023 年:推出 “MONO 生态”,宣称 “跨链支付创新项目”,崩盘后将责任推给 “黑客攻击”,但链上数据显示资金被转移至项目方私人钱包;
2024 年:以 “合规出海” 名义推出 AIC,拿到新加坡 MAS 的 “数字资产咨询牌照”(非交易牌照)后,对外宣称 “全牌照合规”;
2025 年:AJE 崩盘后,迅速包装 BTCF,试图用 “比特币算力” 概念转移投资者注意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聚币当前已处于 “无监管状态”:新加坡 MAS 在 2025 年 7 月 1 日发布公告,明确 “聚币的咨询牌照不允许开展代币交易业务”;加拿大 MSB 牌照也于 2025 年 7 月 28 日到期,且未申请续期。链上监控显示,近 1 个月聚币热钱包向币安、OKX 等平台转移 1.8 亿美元等值的 USDT,转账模式与 AJE 崩盘前完全一致。
四、防骗实操:三步识别传销币,避开 “聚币式陷阱”
结合 AJE、AIC、BTCF 的案例,普通投资者可通过三个步骤快速识别传销币骗局:
- 查 “收益来源”
:凡是承诺 “日息超 0.5%”“年化超 100%” 的项目,本质都是 “用新投资者的钱给老投资者分红” 的庞氏骗局。正规数字资产项目不会承诺固定收益,收益来源应是项目价值增长,而非 “质押”“拉人头”;
- 看 “推广模式”
:如果项目鼓励 “拉朋友投资拿奖励”,且奖励与 “团队人数”“团队投资额” 挂钩,就是典型的传销结构。比如 AIC 的 “节点奖励”、BTCF 的 “多级推荐奖”,本质都是通过裂变扩大受害者群体;
- 验 “技术背景”
:正规项目会公开智能合约审计报告(可在 CertiK、OpenZeppelin 等平台查询)和开源代码,且不会出现 “资金池由项目方控制” 的漏洞。像 AJE 未开源、AIC 核心模块加密,都是明显的风险信号。
此外,对 “频繁更名”“有崩盘前科” 的交易所要格外警惕。聚币从 2017 年至今先后用 “聚币网”“聚币国际”“聚币 Global” 三个名称,每次更名后都会推出新的诈骗项目。投资者可通过 “国家反诈中心 APP” 查询平台风险等级,若显示 “高风险” 或 “已被投诉多次”,应立即远离。
五、AIC、BTCF 的未来:大概率重蹈 AJE 覆辙,维权需抓关键证据
从聚币的历史规律和当前信号来看,AIC、BTCF 的崩盘只是时间问题:AIC 的算力稀释速度已从每月 20% 升至 35%,按此趋势,3 个月内 “JU 算力” 将几乎无收益;BTCF 的流动性池余额已从 1.2 亿美元降至 4000 万美元,若继续缩水,很快会出现 “无法提现” 的情况。
若已参与 AIC、BTCF 的投资者,需尽快准备维权材料:包括交易记录(截图需包含时间、金额、订单号)、平台宣传截图(尤其是 “收益承诺”“合规宣传” 部分)、资金流水(银行转账、支付宝 微信支付记录),可通过三个渠道维权:
向当地经侦部门报案,提交材料时重点说明 “聚币虚假宣传”“资金池由项目方控制”;
在 “国家反诈中心 APP” 的 “我要举报” 板块提交线索,附带相关证据;
加入正规维权群(可通过警方核实群聊真实性),集体维权能提高立案效率。
需要提醒的是,区块链诈骗维权难度较大,资金往往通过混币器、跨境交易所转移,追回成功率不足 5%。但及时报案能增加 “冻结涉案资产” 的概率,也能为后续监管部门打击此类骗局提供证据支持。
当聚币还在包装新的 “5M 互助协议”(宣称日息 3%)时,受害者群体正在艰难维权。这场骗局的核心启示是:世上没有 “躺赚” 的机会,任何承诺 “稳赚不赔” 的项目,都是瞄准你本金的陷阱。保护资产的最好方式,就是对 “高收益”“拉人头” 的项目保持警惕,远离无监管、有前科的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