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探寻良性循环发展路径

频道:头条 日期: 浏览:

科技创新潮涌带来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在此背景下,科技金融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路径探索任务。

要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展,需要突破以往依赖不动产或者固定资产抵押的信贷模式,优化金融供给以适配轻资产、高科技含量、市场潜力大的科技企业。以2021年11月最早获批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济南市为例,该市探索建立起“六专四价”工作体系,从当地金融管理部门的政策扶持、平台搭建到金融机构的服务触达、信贷模式的创新,在实践中对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断进行变革与升级。

科技企业融资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抵押物两大瓶颈。这不仅使得企业的需求难以被满足,有的企业甚至处于“信用白户”多年,同时也制约了金融机构对企业价值和信贷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相较于其他的小微企业,科技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丰厚的知识产权价值积淀,使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虽然面临较大的创业风险,但是同时具有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如何满足这类企业的融资需求,实现贷早贷小,引导金融机构把服务向前端转移,成为科创金融探索的首要课题。

围绕这一课题,近年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这些措施涵盖了强化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运用科技创新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引导以及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等多个层面。今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从地方实践看,同样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要落实好各项引导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此撬动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金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搭建平台有效链接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起综合服务、数据赋能、良性循环的科创金融生态。

以济南市为例,当地出台了专项扶持政策,对科技金融机构、科创企业贷款、科技保险等分别给予奖补。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支持济南市金融机构将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前端进行配置。截至2025年3月末,相关金融机构已运用科技创新专项引导额度向科创企业发放贷款322亿元,支持市场主体逾1万户次。在整合数据要素一网集成方面,济南市着力打造“泉融通”综合融资服务平台,在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同时,实现了信用数据可定价,基于数据增信、供应链金融、征信服务等功能,将企业诚信经营、知识产权等数据转化为银行信贷动能。

与此同时,对科技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资产是知识产权,而人才又是其核心竞争力。只有对知识产权进行科学的作价评估,将“人才有价”进行具象的价值体现,才能真正盘活企业的无形资产,打通资本资金资产循环中的堵点。

地方的探索也证明,知识产权可作价正是破解科技企业融资瓶颈的关键之举。据悉,为实现知识产权评估“一键导出”,山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由省市区共建,专门研发了知识产权评估评价线上系统,为银行出具“企业科创属性微导航”报告1312份、11份专利价值分析报告。由该平台服务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累计金额176.23亿元。由此可见,抓住知识产权作价关键一环,有利于畅通科技企业的整个输血通道。

在人才资源支持方面,目前,很多地区均出台了针对高层次人才创业的专项支持政策。在济南市,基于人才作为核定贷款主要依据的“人才贷”,同样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政策保障。根据2024年4月发布的《济南市“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人才贷”贷款对象为济南市高层次人才认定D类及以上人才和济南市各区县推荐的高层次人才,符合条件的人才或其经营的企业可获得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政策层面的“组合拳”撬动着业务创新的不断演进。截至2025年3月末,济南市“人才贷”累计备案金额10.07亿元、235笔。

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昭示着,我国的科技创新正在创造无限可能。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突破以及更多的创新场景出现,我们也期待着,科创金融改革试验能从路径探索迈入深耕阶段,从而为日新月异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加全面、高质量的金融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