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生产与稳定价格同步推进

频道:经验 日期: 浏览:

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强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如何理解二者的同步推进?“加强”的着力点是什么?稳定价格的含义是什么?

在4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就2025年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稳的基础在巩固、进的态势在延续,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但也应看到,我国外部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越是应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三农”基本盘,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结合上述中央对农业的要求以及当前农业农村的基本情况来看,核心还是做好“稳”和“进”的协同。加强农业生产是在“量”的需求保障基础上,从结构上进一步优化;稳定价格则是让价格处于一个合理区间范围之内,因为农产品价格既关乎市场和民生,又与农民收入的保障息息相关,更会影响到整个农业产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价格传导机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显而易见。以大豆玉米为例,尽管今年以来价格有所“回暖”,但近年来其价格持续下跌的趋势明显;而肉牛价格则仍处于低位。导致价格低迷的原因,一方面源于供给增速大于需求增速,另一方面与供需结构、生产成本及部分产品大量进口等因素相关。同时,部分进口农产品价格较低,对国内同类农产品形成价格冲击,也会导致对相关生产主体的影响。一般来说,价格越低的时候,生产主体往往会采取增加生产量来保证其可持续生产,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供大于求的情况。

基于上述情形,我国亟待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并且这里需要协调的不只是供需数量、交易价格,还要着力强化产业链上种植养殖主体、精深加工企业和消费端之间的信息对接,同时,尽可能缩小国内外农畜产品生产成本差距,这样才有望提升国内农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韧性,并逐步达成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以及将农畜产品价格维持在相对合理区间内等多重目标。

影响农业生产质效和价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农业总体生产成本偏高。不同于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的规模化集中连片经营,我国农业生产多呈现分散式经营状态。随着农业技术特别是农机技术发展和运用越来越普及,我国大豆、玉米种植集约化程度在部分地区快速提升,这一定程度上压低了田间作业的边际成本。同时,由于玉米、大豆价格在临储库存消化后出现了几年的上涨,相应的耕地租金跟随上浮;再加上粮食主产区多存在人口空心化问题,人工成本偏高,这些都给规模化种粮主体带来不小的压力。养殖业方面,以肉牛产业为例,其养殖分散化和成本偏高问题突出。从近期的肉牛成交价和饲草料价格看,育肥一头牛前后要投入14000元左右,这决定了一般主体难以开展规模化肉牛养殖;不少标准化、规模化肉牛养殖企业也经常困于资金流不足和成本过高的问题。

总之,做好加强生产与稳定价格的同步推进,需要处理好政策与市场之间、农产品生产与贸易之间、农产品价格与农民收益之间的多维度关系。既要从结构上优化,又要让市场更具活力,更要在当前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质效,全面推进农业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