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支撑国民经济运行的“大动脉”,内贸流通的稳定与高效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的顺畅与人民生活的福祉。近几年,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活力潜力逐步释放,内贸活动越发频繁、规模不断扩大,对风险保障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这为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以下简称“内贸险”)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增量与坚实的政策支撑。
内贸险作为国内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分散企业贸易风险、降低市场流通成本,有利于促进商品服务畅通流动、优化贸易环境,是支持外贸企业拓内销的有效手段,对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发挥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作用 助力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的意见》要求,营造鼓励企业投保、支持机构承保的政策环境,加大对重点企业保障力度,发挥好内贸险在促进商品服务畅通流动和优化贸易环境中的积极作用。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到,落实内贸险支持内外贸一体化政策。这些政策为保险公司开展内贸险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导向。
在政策的引导下,市场参与主体积极响应,合力推动内贸险市场蓬勃发展。6月,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共保体成立,由11家直保公司和3家再保险公司组成,首期便提供100亿元保险保障,旨在提升内贸险业务的承保能力。与此同时,部分保险公司也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以厦门为例,人保财险、中国出口信保、大地财险等保险公司创新推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专属产品,凭借“支持对象优、保障覆盖广、赔付比例高、买家免审核、保险费率低、产品可定制”的显著特点,为专精特新企业织密风险保障网。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和国内贸易的日益活跃,内贸险市场规模仍在增长阶段,并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服务对象更加精准,不断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企业的服务力度,为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特定群体开发专属产品;二是保障范围持续扩大,通过丰富产品组合形态,不断提升对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承保力度;三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保险+信用+融资”等综合解决方案日益成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发展信用经济。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内贸险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市场渗透率偏低,与我国庞大的贸易规模不匹配;中小企业认知度不足,风险意识有待提升;保险公司风险定价能力不足,制约了业务可持续发展。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构建政府、企业、保险机构“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
对于政府来说,应进一步完善制度供给,加强政策激励。出台更多针对内贸险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降低企业投保成本,提高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企业信用数据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为保险公司风险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对于企业来说,需增强风险意识,主动运用保险工具。中小微企业对内贸险的认知度普遍偏低,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许多企业仍习惯于“裸奔”运营,缺乏主动购买保险的习惯。这导致内贸险的潜在客户基数虽大,但实际转化率不高。企业应充分认识内贸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主动了解和学习内贸险产品知识,根据自身贸易需求积极投保。
对于保险机构来说,要深化产品创新,提升服务效能。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特点,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内贸险产品,扩大保障范围。优化核保理赔流程,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核保理赔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广“保险+信用+融资”模式,为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内贸险作为促进国内贸易发展、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的重要工具,随着国内大循环的深入推进,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内贸险应当把握政策机遇,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以防控金融风险为底线,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真正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安全阀”和“助推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