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看见一个时代

频道:经验 日期: 浏览:

在很多人的想象里,东北是锈迹斑驳的巨型工厂,是延伸向远方的铁轨,是蒸汽腾腾的生产车间。这些画面,恰似时光的切片,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与荣光。

齐齐哈尔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大蓝图中,当时还是黑龙江省省会的齐齐哈尔成为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中,重型机械厂、特殊钢钢厂、热电厂三大项目落户齐齐哈尔的富拉尔基区,为城市注入强劲发展动力,更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为诸多“国家第一”提供关键材料,填补国内众多技术空白。铁轨延伸之处,满载工业产品的列车驶向全国各地,以无愧于“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担当,扛起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任。在富拉尔基区的中国一重厂区周围,建起了学校、医院,那些在工厂里并肩奋斗的工友,既是同事,也是邻居。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东北在经济转型的浪潮中经历了阵痛。下岗潮席卷,机器声渐歇,锈迹爬上设备,“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当时,设备老化、管理滞后、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接踵而至,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大批员工无奈下岗。曾经热闹的厂区变得冷清,诸多家庭的生活蒙上阴影,齐齐哈尔这座因工业而兴的城市,被失意的氛围笼罩。

东北振兴,写进了中央政策文件,列入了很多重要会议的议题。改革如何从口号和纸面上走下来?在齐齐哈尔,我们看到新的样板:“一度要黄了”的“国宝”中国一重自我改革,完成从“制造”到“创造”、从生存危机到营收跃升的惊险跨越;曾经蒙尘的“掌上明珠”北满特钢,在破产边缘迎来了建龙集团的重整,不仅盘活了企业自身,更成为整合东北钢铁资源的关键支点;齐车集团,这列承载着百年铁路荣耀的“铁马”,面对市场的寒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敏锐拥抱了智能化浪潮。

这三段殊途同归的转型故事,并非孤立的个案。今日的重生,根植于对人力的解放、对制度的革新、对技术的突破,以及对趋势的把握。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则为这艰难的转身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润滑与动力。

创新还在继续,改革仍在进行。“改革不是心血来潮。”尽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吕智强不回避问题。他坦言,近几年,随着装备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一重传统优势市场持续弱化,冶金产品越干越窄,核心技术又迟迟无法突破;高端材料产品开拓缓慢,总体上陷入了“低端内卷、高端缺失”的发展困境。而客户需求却不断升级,以往的运营模式、响应速度和产品结构已难以适应市场的新需求新变化。市场之困,只是冰山一角。“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让锐气蒙尘;“本位主义、内耗不断”,使合力消散;“享乐主义、小富即安”,更如温水煮蛙,消磨着创业的豪情。

中国一重的命运,正悬于一场自我革命的锋刃之上。

怎么改?在吕智强看来,要抓住重点,打造研产供销服一体化运营模式,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吕智强以《诗经》中的诗句勉励中国一重员工,以“用户满意、用户成功”为圭臬贯通研产供销服链条,以背水一战的决心重塑核心竞争力。研产供销服链条的重构,数字化与绿色的转身——唯有如此,才能重写新时代的辉煌。

而在铁轨延伸的方向,齐车集团的“壮士断腕”带着金属冷光。砍掉冗余机构时的阵痛,拥抱智能化浪潮时的孤勇,都化作枕木下新铺的石砾。当“铁马”卸下束缚,不仅冲向神州大地,也奔往异国他乡。

这些殊途同归的突围,从不是浪漫叙事。车间墙上“精简机构进度表”的红线,实验室里熬干灯油的深夜,谈判桌上反复拉锯的协议,都是转型史诗中未被印刷的注脚。但正是这些粗粝的细节,让“改革”二字从文件标题里走出,有了机器的油味、钢水的灼热和人的呼吸。

松花江畔,富拉尔基。七十余载,风云激荡。在万吨水压机沉稳的锻打声中,烧红的钢坯逐渐显露出新的轮廓。这庞然巨物曾锻造出共和国工业的铮铮铁骨,这声巨响已回荡七十年,如今听来却有了新的节奏——不再是单一的鼓点,而是混合着市场浪潮、技术革命与体制阵痛的多声部交响曲。“共和国工业长子”在淬火中重塑筋骨,我们听到的何止是企业兴衰,那是整个东北、整个中国的时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