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控部门如何识别“包装”企业?
所谓“包装”企业,是指通过虚构企业经营数据、经营地址、员工等行为,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企业。
“包装”行为存在法律风险,即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或贷款诈骗罪。若实际用款人通过虚构材料、隐瞒用途骗取贷款,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则可能构成贷款诈骗罪。同时,银行工作人员若违规操作,可能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企业通过精心“包装”申请贷款的情形,一般分为以下两种:一是企业伪造数据和材料,但客户经理不知情;二是银行客户经理与企业串通,这类情况在审贷分离的银行中,不容易被发现。
银行风控部门要识别此类“包装”企业,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认真做好信贷业务的审查与再调查工作。
一是客户来源审查。风控人员不能因为客户经理一句“朋友介绍的”就草草了之。应继续追问,哪个朋友?你们怎么认识的?企业和你朋友什么关系?要理清企业来源的逻辑性,以便作出合理判断。
二是企业真实性调查。抛开企业信用资质不谈,只讲企业经营真实性的调查,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其一,确认企业实控人的行业经验。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与实控人面谈时可以判断其是否了解行业特点、政策等。问其上下游企业、问其如何获取业务、如何结算等;现场面谈时,还可通过询问实控人企业财务数据,进行交叉验证。
其二,确认经营场所真实性。第一,要核实经营场所物业状态,看办公楼水牌是否能印证企业经营场所,再与物业、招商部、周边企业核实。第二,看办公环境、办公痕迹。如办公桌堆放材料稀少、垃圾桶无垃圾、手拂桌面存在较厚灰尘,则说明办公场所不经常使用。再看是否可见多套印鉴、看员工工作状态等。第三,突击走访,还原企业真实面貌。如果担心预约走访时企业可能提前做应对准备,则可以采用突击回访的方式。穿便装,把自己装扮成采购方,询问企业员工,诸如企业名称、企业老板是谁,再去找老板聊聊“生意”。
其三,核实企业收入。首先,要从企业的财务报表、银行流水、纳税申报表等材料中交叉验证企业收入。前提是材料为真,应至少确保客户经理双人亲见并确认银行流水是从网银打印、纳税申报表及完税证明是从税务系统中打印。其次,如果企业存在“包装”行为,则大概率是通过贸易类业务进行操控。为此,需要核实企业交易对手。一方面,要核实交易对手经营范围;另一方面,要看交易对手并向上穿透实控人,找到关联性。如果一个客户看不出来,就把同一客户经理的相似客户放在一起看。再次,一定要建立涉及“包装”的企业及相关交易对手黑名单,避免相关联企业再次准入。
其四,核实员工规模。5个人的企业,年利润能达到1亿元吗?首先要凭借行业经验,参考企业提供的报表,大致框定企业员工规模,再向企业核实印证。“包装”的一种手法就是做高企业业绩,但业绩可以做高,员工规模却无法说谎。需核对企业发放工资的流水记录、现场核实员工公积金或社保缴存单位。企业可能会说是现金发放工资或是外聘员工,需要再进一步与流水核实印证,与人力外包服务合同及发票交叉检验。
三是逻辑验证。一方面,抓住心理活动。多场景与客户或客户经理交谈,如果其想表达的意思先后存在偏差,则背后一定隐藏着玄机。另一方面,假定论点再找论据。如果对客户或客户经理的表述产生怀疑,或者从收集全部信息来看,觉得不符合常理,不妨先假定“包装”成立,再从“包装”企业的特点上,有针对性地寻找证据。
银行风险非黑即白,不应存在灰色地带。作为银行从业人员要切实守好合规与法律的底线。 (作者单位:上海银行北京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