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丽江古城的民宿灯火到万人演唱会的欢呼浪潮,从红色景区的历史回响到“苏超”赛场的热烈呐喊……今年以来,文旅消费市场持续火热,乡村游、国潮热、夜经济,文旅市场亮点纷呈;本地游、周边游、传统民俗游,特色旅游颇受青睐……而在这份“说走就走”的洒脱背后,保险业以“稳定器”的角色深度嵌入,以文旅保险为切入点,通过创新产品、科技赋能和场景化服务为文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扎实底气。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策面持续为保险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搭台铺路”。2025年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夯实宏观经济金融基础,支持居民就业增收,优化保险保障,积极培育消费需求。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发展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其中特别强调“支持发展老年旅游保险,鼓励扩大旅游保险覆盖面”。早在今年4月,福建金融监管局联合相关单位发布通知,强调要增强文旅行业保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公司围绕文旅行业涉及的各项环节,深入挖掘可保风险,降低投保门槛,扩大保障范围,深化保险保障与文旅场景融合运用。一系列政策,精准对接文旅产业的风险痛点,更释放出“保险+文旅”的创新信号,让保障从“事后赔付”向“全程护航”延伸。
政策的蓝图,正由一线的创新实践描绘成实景。今年7月,河北省创新推出“畅游河北安心险”,作为国内第一个专门面向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的公众责任保险产品,其主要对旅游企业在依法经营过程中因过失或意外导致的游客及第三方人身伤亡进行赔偿,旨在进一步降低旅游企业经营风险,加强游客权益保障;山东省开展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履约保证保险试点工作,以替代现金保证金及银行保函,旅行社支付的保险费仅是原来缴纳保证金的1%,极大释放了旅行社资金占用压力。江西省永丰县率先推出“红色遗址专属保险”,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君埠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万寿宫,提供了超过50万元的风险保障。
尽管文旅保险增速显著,但“成长的烦恼”依然存在:部分产品难以适配多样化场景,保障额度与游客期待存在差距,企业和个人投保积极性仍需点燃。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保险供给与文旅需求的“适配度”尚未拉满,亟待从产品设计到服务模式的全方位革新。
让保险与文旅共赴“新蓝海”,保险业还需在三个维度上持续深耕:
其一,产品创新要更“贴场景”。顺应消费者对“一站式保障”的新期待,保险公司可以开发涵盖食品安全、行程取消、财产损失等的综合保险,让“食住行游购娱”全链条都有“险”可依;同时,针对民宿经营、文旅从业者、文物保护等细分领域,加大专属产品供给,让保险真正成为“场景伴侣”。
其二,服务模式要更“暖人心”。比如瞄准银发群体康养旅游热潮,既能提供覆盖意外医疗、紧急救援的专属意外险,也可将康养服务纳入寿险增值权益,让“银发旅途”多一分安心;借助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优化理赔流程,实现“出险即报案、理赔秒到账”,让保障从“纸上条款”变为“指尖服务”。
其三,资金赋能要更“有分量”。可以引导保险资金投向世界遗产地、全域旅游示范区等重点区域,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业态升级,立足不同区域发展特色,制定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让保险不仅是“风险守护者”,更是“产业投资者”。
保险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在为“诗与远方”筑牢安全基石。当每一次出行都有稳妥保障,每一份文化传承都有风险兜底,文旅经济的活力必将在保险护航中持续迸发,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