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想换”“敢换”渠道 让以旧换新释放更大效能

频道:经验 日期: 浏览:

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的脉搏,一头系着千家万户的烟火。今年以来,“提振消费”受到多方关注,“两新”之中的以旧换新更是与民生息息相关。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经济工作首要任务,并提出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

从2024年“两新”“两重”政策实施成效明显,到2025年“两新”“两重”政策进一步扩围,政策的延续性与加力效应在实践中持续显现。截至6月底,汽车、家电、手机、家装、电动自行车五大类消费品以旧换新合计带动销售额超过1.6万亿元,已超过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销售额。政策实施以来,智能、绿色、健康、时尚的消费新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全方位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如何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完善政策实施机制,让以旧换新政策在扩内需、促升级中释放更大效能?这既是政策设计需要考量的命题,也是激活消费市场活力的关键所在。

回收痛点:疏通回收循环体系

“咣当!”一台锈迹斑斑的热水器被扔在废品回收车旁,这是陪伴刘女士全家十年的“老伙计”。她参与以旧换新活动时,商家只负责拆旧装新,旧热水器得自己处理,最后她仅以10元的价格卖给了社区废品回收员。

废旧家电“回收—拆解—再利用”流程,涉及经销商、回收商、处理商等多方主体。“拆下来的旧物回收流程仍不够通畅。”刘女士道出了旧商品回收渠道的现状。

“就行业现状看,家庭耐用品消费具有全生命周期,即生产、供给、消费、回收形成一条产业链条,目前这一链条还不够完善,回收环节还存在问题。”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廖玉姣表示,在废旧家电回收方面,目前通过正规渠道回收实现环保拆解和再利用的比例只有20%,存在非专业机构回收及个人回收后“私拆”的情况。

“这种情况不但会压低回收价格,也导致一部分废旧家电流向不明,还会因处理不当造成二次污染,形成安全隐患。”在业内人士看来,旧商品的回收渠道不畅通、回收网络不完善,会影响消费者以旧换新的积极性,更影响以旧换新工作的成效。

尽管回收环节仍存在痛点,但我国废旧家电回收领域仍在稳步前行并取得突破。政策层面,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打造全国性功能性回收再利用平台。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增智能化社区回收设施达1.1万余个;废旧家电回收量超过63万吨,家电规范化拆解数量同比增长超过20%。

但是,要让消费者“想换”“敢换”,仍需进一步健全废旧商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例如,明确将废旧商品交由具备专业资质的企业处理,从源头上保障拆解与再利用环节的规范性,提升规范化回收水平,这或已成为新一轮以旧换新行动的关键一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提出,未来要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建设一批集中分拣处理中心,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支持企业建设逆向物流体系,培育壮大发展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推动实现“去旧更容易,换新更便捷”。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家电企业自建闭环回收体系外,电商平台、专业回收公司等也凭借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积极投身二手家电回收领域。电商平台依托流量优势与技术积淀,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模式,如闲鱼试点线下循环商店,通过碳积分激励机制吸引用户主动参与回收,让闲置家电重新进入流通循环;京东结合自建的物流渠道优势,创新“送装拆收”一体化方案,并联动拆解企业和零部件厂商,打造“换新—回收—再制造”的数字化闭环。

廖玉姣认为,家庭耐用品以旧换新重在建立一个高效顺畅的循环体系,推动大规模废旧品回收循环利用,畅通以旧换新循环链条。要建设完善废旧品回收利用体系以及回收利用激励措施,同时支持和引导生产企业、销售平台、物流企业、回收企业、拆解企业之间加强联动,促进废旧品的规范拆解和二次利用。

价格暗战:监管部门整治暗中涨价

近日,某从事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销售活动的电动车行在实际销售过程中违反销售价格承诺,从2025年3月开始,对部分电动自行车擅自涨价。其中,一款电动自行车销售价为3500元至3599元/辆,而该车2月的平均成交价格为3399元/辆;另一款电动自行车销售价为2200元/辆,而该车2月的平均成交价格为1999元/辆。最终,该电动车行因违反销售价格承诺、先涨价后补贴的行为,受到浙江慈溪市市场监管局的行政处罚。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4)》,指出部分商家和平台的营销行为让国家补贴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使消费者得不到实惠。其中之一就是存在商家涨价“套取”补贴的行为。一些商家在补贴前先抬高价格,再用国补优惠吸引消费者。消费者要求补差价但被商家以“国补商品不参与价保”为由拒绝。在社交平台上,也不乏“薅羊毛反被割”“为何越补越贵”的质疑声。

以旧换新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旨在促进消费升级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一些不良商家却打起了歪主意,试图通过各种违规手段牟取私利,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尽管监管部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但仍有部分商家心存侥幸,试图挑战法律底线。

自2024年10月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对家电以旧换新违规行为开出罚单后,各地便掀起了严查以旧换新违规操作的整治热潮,监管力度在2025年得到持续强化,相关执法动作不断推进。例如,河北省邯郸市在2025年7月核查发现,邯郸市丛台区智恩建材经销处等6家企业在家电以旧换新活动中存在违规操作,取消其2025年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承办单位资格,退回已申领的补贴资金;湖南省商务厅在今年5月通报,长沙华凯机动车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企业在汽车以旧换新活动中存在虚开发票、伪造交易材料等行为;截至目前,四川省也先后发布多批《关于清退家电以旧换新违规销售企业的公告》,最新一批就在2025年6月上旬。

对于围绕商品价格的各种“暗箱操作”,界定、查处难度较大。人民网研究院撰文表示,建议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全流程消费监管,做到早发现早处置,从源头上遏制套补、骗补等行为,从而起到更好的预防监督作用。此外,还应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监督,及时收集、响应和解决消费者的投诉纠纷问题。

金融助力:如何升级消费体验

从手机换新到家电升级,从个人消费到产业发展,消费信贷正成为衔接政策红利与消费潜力的重要纽带,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让更多人在“轻松消费”中触摸到生活的质感。

在河北石家庄,用户小林在给新房装修,通过家装公司得知当地某专卖店有优惠活动,并了解到这次活动可以零息分期而且与国补同享,双重补贴让他十分心动,便入手了电视、冰箱和空调。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各大电商平台往往会配合大的促销节点,在以旧换新的基础上,推出分期免息、支付减免等活动进一步吸引消费者。

据记者了解,在以旧换新政策下,某消费金融公司的分期产品已接入1800家品牌专卖店,门店销售额平均提升约35%。以近期贵州石阡县某专卖店为例,该门店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活动,累计实现分期成交额196万元,平均客单价为1.41万元,无论是成交额还是客单价,都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消费贷款、消费分期等消费信贷产品往往金额较小,其使用场景、便捷程度和良好体验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考量,所以应大力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措施与消费信贷产品有机融合。”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

除提升消费端的活力外,对服务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同样重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一文中提出,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机制作用。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引导银行机构合理增加绿色信贷,加强对绿色智能家电生产、服务和消费的金融支持。

随着第三批补贴资金的投放,新一轮的“促消费”已经开启。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金融从业机构应精准对接政策,通过科技手段实现风险、成本、体验的动态平衡,通过分层服务及场景融合实现价值升级,更好地释放以旧换新政策效能。

畅通“想换”“敢换”渠道 让以旧换新释放更大效能

商场内消费者正在选购手机。

畅通“想换”“敢换”渠道 让以旧换新释放更大效能

北京荟聚商场内消费者在购物。本报见习记者 史佳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