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热”,经济“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今年以来,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密集出台。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了19项重点举措,进一步加强金融对消费的支持力度。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在政策发布后,多家商业银行细化了金融支持提振消费的行动“路线图”,通过深耕消费场景、强化产品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等一系列组合式服务,为消费市场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多家银行打出促消费“组合拳”
近1个多月来,已有青海、云南、福建、吉林等多地金融监管局就金融促消费发布了相关指导意见。其中,吉林金融监管局明确提出,将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纳入日常监管,通过窗口指导、现场督导等方式做好督促指导。
各地政策发布后,多家银行也进一步优化了下半年提振消费行动方案,全面加大对促消费、扩内需的金融支持力度。
继《中信银行金融助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发布后,近期,中信银行又推出了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实施细则。据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将通过“信贷支持+场景优惠+绿色激励”的“组合拳”,有效降低居民消费成本,提升消费意愿。
7月21日,江苏银行也积极响应国家提振消费政策号召,发布了《江苏银行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18条”落实举措》,通过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聚焦重点消费领域等六大主题18条举措,全方位助力消费市场释放活力。
《指导意见》强调,要聚焦消费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结合消费场景和特点创新金融产品,持续推动消费领域金融服务提质增效。近期,还有多家银行以高频、新兴消费场景作为重要抓手,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挖掘释放居民潜在消费需求。
中国银行则聚焦居民家居家装、家电数码消费等需求,推出“中银焕新消费贷”,提供最长5年期、贷款年利率低至3%的消费信用贷款,贷款额度高至50万元。除了大件消费外,中国银行还在全国范围投入超亿元旅游消费补贴,全方位覆盖“吃住行游购”文旅消费链。
光大银行聚焦消费品以旧换新、文化旅游、银发经济等新业态,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国补支付礼”“爱家省钱周”“梦想大玩家”等各类促消费活动,形成“支付—权益—消费”闭环。
“近期,我们携手京东商城推出了‘国家补贴叠加分期满减’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光大银行信用卡业务相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该行将继续致力于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扩大消费领域的金融供给,持续激发消费潜力。
服务消费增长潜力足
相较于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目前仍是我国消费领域的短板。
对此,《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加对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领域信贷投放,围绕文化旅游、体育、娱乐、教育培训、居住服务等领域创新融资模式。
“我国商品消费发展比较充分,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与国际水平基本相当,但服务消费相对不足,发展空间比较大。”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在近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服务消费市场需求比较旺盛,满足需求的金融支持比较充分,影响扩大服务消费的短板主要是供给。为补齐服务消费供给短板,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
随着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的推出,各家银行快速响应,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服务消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在四川崇州,建设银行积极用好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创新引入第三方抵押物担保形式,为当地一家养老院扩建升级、适老改造提供融资支持,推动优化养老服务多元供给。
在甘肃兰州,浙商银行为当地广泰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投放了2640万元服务消费贷款。这笔资金如同“及时雨”般注入酒店客房改造工程,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进度。
“下半年,消费增长支撑主要来自政策进一步加码显效以及服务消费潜力的释放。”中国银行研究院在《2025年三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中提到,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服务、医疗健康等需求明显增加。年轻消费者对骑行、露营、滑雪等新场景消费体验的热情增加,均成为服务消费增长的新动能。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下半年,金融机构需要继续强化对提振消费的认识,充分利用支持政策,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融入更多的消费场景,做好资源倾斜,从而进一步加大对消费领域的金融支持。
“银行机构需结合政策导向,在传统消费升级、服务消费扩容与新兴消费培育等领域发力,在需求侧做好产品设计与体验优化,在供给侧做好企业资源调研对接与‘一站式’服务搭建,促进经济的内需潜力进一步释放。”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