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红星”“马灯,照亮长征的路”“看遵义会议会址,必看‘伟大转折’(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6月初夏,《金融时报》记者一踏上遵义这片土地,无论是在城里的大街小巷,还是乡间的村舍农庄,都能看见“老标语”“新标语”“潮标语”交织叠印,构成别样的“红色文字风景线”——鲜艳的红色,正是这座城市的底色。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第一站就来到遵义。“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的嘱托,至今响彻全城。走进当年红军歇过脚的枫香镇花茂村,总书记与村民们促膝交谈:“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传统手艺不能丢,要带领乡亲们一起富”——殷殷嘱托,字字真情,一一投射在革命老区群众的心田里。
10年来,遵义市作为贵州省第二大城市,与我国经济发展同频共振,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较2015年翻了一番。真正蜕变为“花繁叶茂”之地的花茂村,“生态优、乡风好、产业兴、腰包鼓、笑容更灿烂”是乡亲们挂在嘴边的顺口溜。家事国事天下事,“让群众富起来”这件头等大事,是这片红土地在新时代孜孜求索的“真理之路”。
“我在花茂有块田”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遵义花茂村考察时指出。
走进村民王治强家的农家小院,记者看到,“红色之家”四个字格外醒目。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与乡亲们围坐在一起的椅子,仍然齐齐整整地摆放在原处。“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当年总书记在花茂村道出的这番话,在今天,已经成为这个村庄的一面“镜子”。
王治强对记者说,他家已成为花茂村的旅游打卡点,开办农家乐11年来,是乡村旅游最红火的年份,小小农家乐一年毛收入接近400万元。定期从他家领取薪水的乡里乡邻,累计达到20多人,如今最低的月薪近3000元,月收入最高的超过9000元。
“和早前一大家子外出务工相比,如今收入增多了,照顾老人方便了,出门就是柏油路,隔壁就有村村通助农取款点,取钱、换钱都方便。”王治强笑着说,自己17岁就外出务工,随着党的好政策一项项落地,村庄发展得越来越好,生活便利度越来越高,当年青壮年劳动力争相走出去的家乡,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留得住人的“花繁叶茂”之地。他告诉记者,2019年,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的电视剧《花繁叶茂》在家乡开拍,又带火了这里的乡村旅游。
村庄变美,惠风和畅。走出王治强家的农家小院,对面绿油油的“稻田”也是一道风景线:“我在花茂有块田”七个大字立在田埂上,与一旁的稻草熊相映成趣。原来,花茂村在2016年成立了“村社合一”模式的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抱团发展思路、“产业连体、股份连心”的激励机制、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与金融支农措施相叠加,让这里的粮油果蔬种植走上了专业化道路。花茂村土地自此成块连片,从最初流转启用的30亩试验田,发展成为产值500万元、蔬菜粮油并种面积近500亩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每亩产值从10年前的2000元增长至如今的上万元。
“我们是农业示范园区,也是国家级生态农场,不仅种植蔬菜水果,还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游客们在这里体验各种采摘和丰收的乐趣,‘我在花茂有块田’,就是很多游客的真实诉求。”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万明对记者说,总书记当时在枫香镇考察智能温控大棚时,提出以此技术“带动农民积极性”的寄望。10年过去了,得益于政策引路、科技赋能与金融扶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机耕机种机收”的目标初步达成,农户们种地更省力更高效了,花茂村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前进了一大步——当连片的农田涌动着盎然生机,也一并吸引着渴望回归田园的外乡人。
“如何让更多的群众富起来、笑起来?除了发展农业现代化,围绕总书记的‘乡愁’感言,我们把村庄当作景区来建设,推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让八方游客一来到这里,就看见心目中‘家乡’该有的样子,这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花茂村实践。”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对记者说,花茂村以现代农业为基、以乡村旅游为形、以乡土文化为魂,积极探索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出“旅游+红色+文化+研学”等乡村旅游新业态,诸如“我在花茂有块田”“乡愁集市”“乡愁柴火鸡”等10多个特色场景,为外地游客提供打糍粑、手磨豆腐、制陶等本土化体验,做大做优“乡愁文化”。
10年来,与花茂村的农田现代化同步“蝶变”的,是文旅产业从无到有:累计接待游客859.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6.92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607元增加至27454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从26万元增加至1418万元。
“从生态农场到乡村旅游,花茂村的样板效应还在放大。”彭龙芬介绍说,遵义市枫香镇以花茂村为引领,辐射带动毗邻的苟坝村、枫元村打造万亩田园产业综合体,现已种植蔬菜、辣椒等特色作物1万余亩,并探索实施丘陵山区土地的“宜机化”改革,整治土地3000余亩,既增加了产值,又美化了山乡。
马灯照亮“真理之路”
“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
既抓生态农业,又抓乡村旅游,与花茂村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的苟坝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935年3月10日至12日,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县第十二下区平安乡(现苟坝村)召开20多人参加的苟坝会议,看到诸多“被忽视的不利因素”的毛泽东,以手提马灯、连夜去周恩来住处力陈己见的责任意识和军事远见,推动会议作出了“撤销进攻打鼓新场”的战略决定。随即,苟坝会议确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完成了遵义会议提出的“改组党中央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的任务。
正是在苟坝会议之后,毛泽东指挥红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直至取得长征的最后胜利。苟坝会议用事实论证了“有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客观性,成为遵义会议的重要延续。从广义上说,遵义会议及其后续一系列会议(如苟坝会议、会理会议等)共同构成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观看“四渡赤水”多媒体演示片后,称赞“毛主席用兵如神!真是运动战的典范”。2021年2月,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再度阐述遵义会议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要“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一盏马灯、一条小道、一个重大决策”,让苟坝村永载史册。今天,由苟坝会议会址、“红军马灯馆”“毛泽东小道”(也叫“真理之路”)等构成的苟坝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已于2018年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在此驻足,成为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典范。
四周青山环绕,田里稻株拔节,“真理之路”的两侧,是四季轮种的经济作物。特别是,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种着一排排名叫杜仲的乔木(被国家《药典》收录为中药材),枝叶稠密,迎风作响——在记者眼里,这抹珍贵的“生态绿”,赋予了今天的“红色苟坝”新色调。
“杜仲之乡”的小目标
“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
“30斤鲜叶、38斤树皮,合计179元。”位于苟坝村东的遵义红枫圣源林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70多岁的柳奶奶背来了满满一篓新鲜采收的杜仲叶和杜仲皮,过秤后拿到了179元现金。合作社负责人费元开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全村种有3万多亩杜仲,平均每天有100多人采摘杜仲鲜叶、六七十人收割杜仲树皮,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通过力所能及的劳作,一季能换来8000多元收入。
“春节返乡并入股合作社的吴祥林,这几个月合计卖给合作社2万多斤鲜叶、近1.5万斤树皮,收入超过8万元,比在外务工还合适。”费元开说,杜仲浑身都是宝,既是优良的制药原材料,还是重要的橡胶资源,一直供不应求,是家乡最好的生态产业。
原来,海拔1000米至1300米、年均温度15℃左右、喀斯特峰丛围合形成缓坡沟谷的苟坝村,恰好处在杜仲最适合生长的温区内,且以“叶片大而嫩绿”著称。基于“气候—土壤—政策—产业”四位一体叠加优势,苟坝村经过数十年探索,已发展成为贵州省杜仲集中产区之一,从村民自发种植到合作社集中培育,累计面积达3.2万亩,有着“杜仲之乡”的美誉。
“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贵州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为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从遵义市到苟坝村所在的播州区、枫香镇,各级政府出台多项鼓励性政策和措施,推动杜仲种植面积扩大,探索新建矮化密植采叶基地,利用苟坝村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下杜仲种植,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我们正抓紧调研杜仲矮化技术,矮林作业后满3年,就能恢复到原皮厚度,每亩干树皮还可明显增产,尤其适合老人采收,最终带动更多乡亲致富。”苟坝村党支部书记吕松告诉记者,村里的合作社自2013年9月注册成立以来,成为苟坝村历史上第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一直探索“公司+合作社+村委会+基地+农户”的改革模式,农户以土地、荒山、现金等方式入股,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加上订单农业、技术指导、加工销售等服务,现已形成生态种养、中药材、经济果树林等多元产业链,有力带动整村增收。
“为扩大生产规模,遵义市播州区乡村振兴局下拨专项扶持资金250万元用于苟坝村建设农产品储运仓库,合作社还从遵义农商银行枫香支行获得流动资金贷款450万元,来自不同渠道的扶持资金,用于合作社2000多平方米现代化厂房建设以及货款的支付和日常经营周转。”费元开对记者说,合作社2025年的“小目标”,就是争取实现杜仲产值1200万元。
“我们以枫香支行为试点,近年来向红枫圣源林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累计发放了450万元林权抵押贷款,担保方式为‘林权抵押+保证’,以推动合作社扩大规模、稳定增收、持续向好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遵义市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遵义农信”)辖内遵义农商银行负责人李裕东告诉记者,枫香镇只是金融支农的一个缩影,在遵义市,遵义农商银行聚焦500亩以上坝区及十二大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乡村产业贷—村社贷”“乡村产业贷—坝区贷”“乡村产业贷—辣链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持续加大对农业企业、村集体经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的信贷支持。
自2024年以来,仅遵义农商银行就累计发放支持十二大产业贷款至25233户、金额合计18.24亿元。其中,养殖业贷款20647户,金额12.34亿元;种植业贷款4586户,金额5.90亿元,为遵义市乡村振兴持续注入金融活水。
助力生态资产价值“变现”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
杜仲树下是劳作的身影、生态农场里转动着360度的雾化喷头、燕子坝村山坡上的桂花园套种着十里茶廊……从勤劳致富到政策惠民,从科技兴农到金融助力,记者在遵义市多个乡镇采访期间,感受到这里的山乡变化——“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的遵义会议精神,成功播撒在这片红土地的各个角落,金融阵营作为重要一员,助推着这里的乡村蜕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园”。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说,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乡村振兴,关键点在于产业振兴,乡村最具优势的资产是什么,是绿色资产,是生态资产。在遵义,我们要合力打好这张‘生态牌’,助力生态资产价值‘变现’。”中国人民银行遵义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曹瑞告诉记者,结合遵义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区域产业特点,中国人民银行遵义市分行积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开发特色化涉农金融产品,“养殖e贷”“乡村产业贷—坝区贷”“牛链贷”等特色产业信贷产品相继涌现。
“特别是围绕农业绿色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引导金融机构结合绿色普惠信贷产品体系,创新性地将‘生态积分’与贷款利率优惠、收单费率优惠、授信额度提升等挂钩,通过金融手段激励农业经营主体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曹瑞说。
记者采访获悉,2023年以来,遵义农信在贵州省农村信用联社指导下,探索“生态账户”推广运用,为农户建立“生态账户”档案,将“生态积分”与贷款业务挂钩,把积分兑现为额外授信或利率优惠。截至2025年6月末,遵义农信14家农商银行(农信联社)均已开始开展“生态账户”的推广和运用,建档“生态账户”18.44万户,通过“生态账户”积分运用,为个人和企业增加授信8.09亿元,给予利率优惠7090万元,投放“生态账户专项贷款”71亿元,账户应用户数达到了12.46万户。
“遵义农信各行社根据当地产业情况,不失时机地推出一系列绿色信贷产品,如赤水农信联社的‘竹链贷’‘斛链贷’、湄潭农商银行的‘茶链贷’、遵义农商银行的‘辣链贷’、道真农商银行的‘菌链贷’、凤冈农商银行的‘蚕桑贷’、正安农信联社的‘乡村振兴·茶产业’等,千方百计用好各地产业优势。”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遵义审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董明告诉记者,为打通金融支农“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网点达到407个,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建设村村通便民服务点1782个,其中具有“社银一体化”功能的服务点1349个,基本覆盖全市所有村(社区)。截至6月30日,遵义农信全市农村存款余额1919.41亿元,贷款余额1314.38亿元。
在遵义市正安县瑞溪镇燕子坝村,茶园与桂花树套种的做法,进一步优化这里的生态环境、提升产业附加值。
因苟坝会议载入史册的遵义市枫香镇苟坝村,也是贵州省重要的杜仲集中产区,当地农户将房前屋后种植的杜仲鲜叶、树皮卖给遵义红枫圣源林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增加了农户收入。
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最初流转启用的30亩试验田现已发展成产值500万元、蔬菜粮油并种面积近500亩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2022年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 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方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