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这片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与独特的地理馈赠。
近期,南沙又迎来新一轮支持性政策。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挂牌10周年的重要节点,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南沙金融30条”),聚焦科技创新、金融开放等多个关键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如今,距离政策发布已两月有余,如何更好理解本次政策?南沙又将迎来哪些标志性的变化?
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南沙金融改革创新硕果累累,QFLP试点、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创新政策相继落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南沙金融开放呈现两大鲜明特色,一是政策高地优势突出,二是特色金融成效显著。”中国农业银行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分行有关业务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全国唯一的三次迎来国家级金融开放政策的区级区域,南沙已培育出跨境金融、航运金融等八大特色名片。
“南沙金融30条”提出“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也是南沙具有较好发展基础的领域。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的一组数据显示,2025年1至4月,大湾区内地与港澳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额2.49万亿元,同比增长28.8%,占本外币结算的比重达69.4%,人民币自2020年以来持续保持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南沙作为跨境人民币政策创新前沿,将更有效发挥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优势,助力南沙高质量发展。例如,支持贸易新业态结算、支持符合条件的海运企业参与便利化试点,凭指令直接办理国际海运费人民币结算等。
此外,境外机构银行结算账户(NRA)资金用途也有望得到拓展。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将支持NRA账户内人民币资金转存为定期存款及用于购买大额存单,满足境外机构资金保值增值的需要,丰富NRA账户使用场景,提升账户吸引力。
除了跨境人民币使用,“南沙金融30条”还提出,南沙下一步在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上还将有诸多探索。例如,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推出与香港交易所跨境合作品种、构建便利开展跨境保险业务的交易规则,以及探索与港澳在债券发行机制、评级标准等方面互认的可行路径等。
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创新蹄疾步稳
当广州某低空经济企业的负责人在电脑上填完相应信息时,屏幕上弹出的授信额度数字,让这家手握专利却缺乏固定资产的科技公司终于看到了扩大生产的希望。
农业银行广州分行推出的“穗企云”平台的一键测额、一键画像等功能,让这家低空经济企业在24小时内就完成了传统流程需要两周的授信评估。
“过去银行看报表,现在他们懂技术。”这家企业的负责人感慨道。此前,尽管有知识产权,但苦于没有厂房设备等传统抵押物,企业多次融资却往往受挫。农行广州分行科技金融团队通过“穗企云”平台的一键扫描功能,快速梳理了企业专利的法律状态、市场价值和产业化前景,最终给出了与企业技术价值相匹配的授信方案。
加强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正是“南沙金融30条”的一个要求。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在本次政策中被多次提及,下一步将如何做?
对此,业内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人民银行积极优化和完善票据承兑、贴现业务规则,推动供应链票据等创新产品扩大应用,完善票据支持科技产业融资统计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票据融资支持。
在广州这片科创沃土上,像前述企业的故事并非个例,更多的创新案例还将继续。记者了解到,金融机构根据政策导向,积极推出“科技专项贷款+外部直投”的组合金融服务。通过这种新模式,银行不仅提供了大额的低息贷款,解决了企业短期资金需求,还联合外部投资机构,对企业进行战略投资,助力企业长期发展。此外,对于文件中提到的“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中国人民银行有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将以银企实际需求为导向,着力优化中征平台应收账款确认、融资信息传递等功能。引导金融机构依托中征平台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推动平台应用产品化、场景化,探索形成金融支持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
市场呼应政策 金融机构闻令而动
“‘南沙金融30条’的出台,是国家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的关键部署。其明确提出探索数字资产交易、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等方向,为广州数据交易所赋予重大战略机遇。”广州数据交易所有关业务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这不仅是政策红利的释放,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具体来看,为落实“南沙金融30条”,广州数据交易所已迅速开展系统性布局:在生态构建层面,已联动香港持牌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国际代币化技术团队、头部金融机构及跨境法律服务机构,形成覆盖数字资产全链条的国际化生态圈。
不仅广州数据交易所,更多机构均已积极行动。例如,广州期货交易所表示,加快探索电力期货,强化与港交所的跨境品种合作;汇丰中国将启用全球最大培训中心,完善企业“出海”服务与科创企业支持体系;南航租赁计划加大资产投放,将更多航空租赁业务落户南沙。
这些不仅是对政策的积极落实,更彰显了市场主体对南沙金融开放前景的坚定信心。
从南沙到全国 改革乘数效应加速显现
当然,除了方向性的政策鼓励,更多细节也有待优化。多位受访机构表示,要真正实现创新的落地,离不开政策的协同。例如,粤港两地在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RWA)等方面的认识不同,跨境发行RWA项目存在难点,境内投资者参与存在制度性障碍,需要在满足粤港两地监管要求下优化相应流程,节约发行人成本,提高效率,让数字金融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
有商业银行建议,完善政策支持与创新机制,明确业务准入标准、操作流程及监管要求等,提升可操作性。例如,针对“支持南沙开展跨境股权投资便利化试点,简化申办流程”,建议探索“白名单”机制,缩短备案时间;而“对于符合条件的促进南沙产业发展的企业,在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方面实施便利化措施”,可对符合南沙重点产业(如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的企业,给予外债额度自主核定、备案制管理等支持。
“这些问题都将在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这也正是金融开放、创新试点的意义。”有业内专家谈道,南沙的金融开放创新实践,是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沙在金融开放创新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例如,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方面,南沙的“贷款+外部直投”等模式,可以为其他地区解决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题提供参考。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引导银行与投资机构加强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南沙与港澳在期货、保险等领域的合作经验,也可以为内地其他地区与境外金融市场合作提供思路。
“‘南沙金融30条’释放的改革乘数效应正加速显现。”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张奎表示,将持续推动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在跨境资金结算、跨境股权投资等领域深化创新,同时织密织牢金融风险防控网,为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战略平台注入金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