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28日,阳光财险获得国家工商管理总局颁发的营业证书,成为国内第79家保险市场主体。时至今日,阳光保险成为拥有产险、寿险、资管、信用、医疗、科技等多板块布局的综合金融集团,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据记者了解,阳光保险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坚持以实业心态做保险,坚定地走价值发展道路。从最初的80万元创业资金,发展到今日年保费收入近1300亿元,年保障金额已达131万亿元,总资产超过6000亿元,管理内外部资产近8000亿元,分支机构2854家,员工及代理人15万人,先后服务1.3亿位客户,一年期及以上有效客户超3000万人。20年间累计保费收入1.1万亿元,累计赔付3900亿元,上缴税收超830亿元,发放员工工资福利超过1120亿元,支付销售佣金超过360亿元。
在做好自身发展的同时,阳光保险积极支持实体经济、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一带一路”、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安排。其中,累计为实体经济提供风险保障超过400万亿元,累计投资实体经济达1.7万亿元。并在贫困帮扶、村医支持、公益捐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二十年来,公司援建博爱学校77所、已惠及师生2.9万人;面向贫困学生和乡村医生的“双生计划”聚焦云南等三区三州偏远地区资助超过1万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10省17市累计为2.3万名村医进行了医护培训,惠及超2000万乡村人口,切实改善偏远地区就医条件;自2010年起实施的父母赡养津贴已惠及超过7万名员工父母。
阳光保险创始人、董事长张维功表示,阳光致力于“创立一家受人尊重的百年企业”的初心,这不仅是过去二十年发展的坚守,亦是在新的征程上的指引。
记者获悉,阳光保险创业模式在金融领域颇具创新性——由创业团队自筹资金,市场化寻找股东,形成国有、民营共同参与的股权结构。2004年5月,张维功带领6人团队,以80万元自筹资金起步,半年内辗转17省市、接触389家企业,奠定了公司治理基础与“敢于挑战,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
阳光保险的发展始终以文化为引领。开业前,筹建团队耗时近四个月研讨形成《阳光之道》,构建起核心文化、子文化、分项文化和岗位文化交织的体系,“农民心态、工匠精神”“以实业的心态做金融”等理念深入员工行为准则,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
阳光财险坚持“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的初心使命,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实际行动为社会提供有力风险保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保险力量。针对近年来财险业从“风险等量管理”到“风险减量管理”的大势,阳光财险从公司战略高度设计了“伙伴行动”,开展全流程的风险减量服务,为各行各业提供一揽子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在承保前,通过风险管理与灾害防控研究,为客户定制精准的风险管控方案;承保后,将风险管理特征和防灾防损职能相结合,主动参与客户风险管理,通过定期风险巡查、防灾培训演练等方式,帮助企业客户识别和降低潜在风险。
阳光人寿立足保险主业,坚持响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优化产品供给,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保险需求,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围绕“人的一生需要几张保单”这一命题,围绕客户家庭全生命周期需求,推广数万名人群大规模调研,基于对客户的深刻理解和认知,阳光保险创造性地提出“三张保单保一生,五张保单全家福,七彩阳光满堂红”(以下简称“三五七”)产品配置理念。由此,“三五七”的提出使阳光成为第一家将“人的一生需要几张保单”这件不太容易说清楚的事简单明了地向社会说得清清楚楚的公司。
阳光资产一方面坚持“坚守价值 追求长远”的投资理念,获得长期稳健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保险资金的长期优势,加大在符合国家战略导向及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领域的投资布局,通过直接股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有力支持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企业、医疗健康等实体企业发展,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打通产业链资源。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擘画了“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作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险业,在以“新国十条”为代表的系列政策引领下,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面对时代抛出的高质量发展新考题,阳光保险已开始提笔作答。2023年,阳光全面部署了以“科技阳光、价值阳光、知心阳光”为核心的“新阳光”战略,并以“一张蓝图绘彻底,看着蓝图干到底”的决心,坚定推进新阳光战略的落地执行。两年时间里,“三张生命表”、“纵横”计划、“伙伴”行动、“三/五/七”产品配置理念、“罗布泊”行动等战略工程相继落地,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
对于阳光保险打算如何走好下一步,在司庆20周年当天,张维功给出答案。“一方面是‘守正’。不管未来形势如何变化,我们的初心不能变、我们的使命不能变、‘农民心态、工匠精神’不能舍、‘敢于挑战、坚韧不拔’不能弃、‘战胜自我、创新变革’不能丢;另一方面是‘出新’。在深化落地新阳光战略的基础上,实现发展新模式的创新突破,切实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切实实现科技数据、人工智能的实质性突破,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