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研究起草了《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制定《管理办法》是落实《反洗钱法》和迎接国际评估的必然之举。
2024年11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反洗钱法》明确了基于风险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的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应当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活动的性质、风险状况进行。《管理办法》的及时补位,明确了金融机构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工作的具体要求,进一步细化规则,让法律法规的齿轮真正咬合起来。
从全球治理维度看,《管理办法》与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的反洗钱国际标准一致,也是国际评估的重要内容。今年年底,我国将迎来新一轮反洗钱国际评估。反洗钱国际评估是衡量一国反洗钱水平的重要标尺,评估结果关乎我国扩大金融行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工作大局。在此背景下,亟须通过制定《管理办法》弥补我国在基于风险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等方面与国际标准存在的差距。
从金融业实践看,自2007年反洗钱法施行以来,金融机构持续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依法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工作,完善洗钱预防措施。但近年来出现的洗钱风险案例暴露出部分金融机构尽职调查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有的机构对不同风险状况的客户采取“一刀切”的尽职调查措施,有的对业务存续期间的风险变化视而不见,造成资源错配,产生风险隐患。《管理办法》强调“基于风险”原则,细化不同风险情形下的差异化措施,正是要促使金融机构走出“机械化”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的误区,真正建立起动态、精准的洗钱风险防控机制。
聚焦《管理办法》的核心内容,其亮点在于兼顾了规范与灵活。在总体要求上,“与风险相适应”的原则既避免金融机构因防控措施过度而增加不必要成本,也防止因忽视风险而放任违法犯罪后果发生。在具体要求上,明确简化尽职调查、强化尽职调查的适用情形和措施,构建起了一套覆盖全流程、多场景的规则框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管理办法》能否真正发挥作用,既需要金融机构摒弃“打钩式合规”心态,将尽职调查内化为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也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强化基于风险的反洗钱监管,督促金融机构有效评估、监测和防控洗钱风险,平衡好管理洗钱风险与优化金融服务的关系,为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筑牢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