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吸引力正不断提升。
5月13日,中央结算公司发布通知称,决定对2025年1月1日(含)之后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或银行间市场结算代理人开户的境外央行类机构,全额免除500元/户的账户开户费;5月19日,上海清算所发布通知,对2025年4月1日(含)之后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或银行间市场结算代理人开户的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机构,全额免除开户收取的一次性账户维护费(500元/个)。
“两家债券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相继减免开户费,既是落实国家减税降费的具体举措,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多位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减免金额虽然不大,但却对更多境外发行人、投资者特别是长期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为境外机构营造了更加友好便利的债券市场投融资环境。
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市场持续波动的当下,中国债市较强的稳定性和正收益优势愈发凸显,叠加金融监管部门持续推出对外开放优化举措,今年2月以来,外资增配人民币债券趋势明显。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末,共有1167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较去年同期增加38家。这些境外机构合计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44万亿元,环比增加800亿元。这也是境外机构连续3个月净增持人民币债券,合计增持规模约3000亿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4月,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银行间市场净买入我国债券3015亿元,连续27个月实现净买入,累计净买入金额超4万亿元。
国债、同业存单受外资青睐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外汇套息交易存在以及美债自4月份起出现流动性危机,人民币债券吸引力相应增强,是境外机构配置人民币债券意愿提升的原因所在。
“今年以来,关税等不确定性因素逐步发酵,尤其是4月逆转了过去美元资产的关税溢价交易,多次引发美元资产‘股债汇’三杀,美债波动放大,外资需要回补更稳定、更有确定性的避险资产,进行分散投资。”德邦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吕品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期,境外机构投资者增持中国债券主要有三方面原因。”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兼资本市场及证券服务部联席总监张劲秋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一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推动了境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偏好持续升温,无论是股市还是债市都吸引了境外资金的流入;二是由于近期美债波动性加大,境外投资者需要调整配置、分散投资,特别是主权类投资人,中国债券市场较小的波动性吸引了境外投资者增持;三是人民币融资成本仍具优势,持有美元等货币的境外投资者通过在境内衍生品市场对冲汇率风险后,能够实现较低的融资成本。
此外,吕品认为,尽管中美利差处于深度倒挂状态,但近期1年期美元对人民币掉期下降,叠加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同样较大,外资参与掉期锁汇收益加上人民币债券收益率较高,形成了新的套利空间。
这一观点与外资实际选择增持的券种数据相符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数据显示,今年2月至4月期间,境外机构买入国债900亿元,重点增配同业存单约2300亿元。其中,2月、3月增持同业存单幅度较大,分别为700亿元、1400亿元;4月有所缩水,增持约200亿元。
“这一增持逻辑与去年相同,国债是常规配置,存单主要满足现金存放需求。”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吕品也认为,外资购买国债和同业存单力度加大,主要是对流动性和绝对收益的考量。
“一方面,外资机构增持1年期同业存单来锁定收益,源于其不想承担债券价格波动的风险;另一方面,同业存单的到期收益率也高于1年期国债收益率,能够增厚绝对收益部分。”吕品表示。
外资中长期增持逻辑仍在
那么,未来境外机构是否会继续增持人民币债券?
就投资收益而言,吕品认为,当前中美关税摩擦呈现缓和态势,市场正逐步回归至关税扰动前的运行逻辑。综合来看,短期或面临方向选择;中长期来看,基于对绝对收益考量,稳汇率目标下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的逻辑依然存在。
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决定将“债券通”项下债券纳入香港金管局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的合格抵押品,并进一步开放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债券回购业务,支持所有已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参与债券回购,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吸引力。
5月15日,在“互换通”上线两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银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拟进一步丰富“互换通”产品类型,包括延长利率互换合约期限至30年,推出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业内人士表示,上述举措进一步扩充“互换通”产品谱系,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有助于满足其多样化的风险管理需求,进而增强境内人民币利率衍生品及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吸引力。
“近年来,监管机构不断推出优化举措,简化境外机构入市流程,拓宽人民币债券投资范围,提升跨境流动性管理的便利度,这些举措都受到境外投资者的广泛欢迎,成为境外机构持续加码中国债市的驱动力。”张劲秋表示,同时,市场也期待未来能够继续加大开放力度,进一步开放更多业务品种给更广泛的境外投资者,帮助他们更深入地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