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的王定富家住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芦阳镇城北村。近一段时间,从早到晚,他家门口总有机械轰鸣。不过,王定富不仅没有怨言,还觉得这是件大好事儿。《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村民口中的机械轰鸣声源于正在推进的景泰县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暗管铺设、边坡平整,繁忙热闹的景象在景泰县随处可见。
景泰县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属黄河流域引黄灌溉区,因干旱少雨,土地盐碱化严重。全县11个乡镇有6个地处盐碱区,有近21万亩耕地受盐碱化影响,约占总水浇地面积的27%。景泰县在2024年成为甘肃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县,试点面积2.33万亩,总投资2.39亿元。在此过程中,为推动项目“加速跑”,金融力量也较早进入,以探索盐碱地治理工作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上的统一。
强化绿色政策支持,打造示范基地模式。中国人民银行白银市分行制定印发了《金融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发指导意见》,协助当地政府编制完成《景泰县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方案》,同时,积极指导景泰县农信联社调整信贷结构,结合当地农业资源禀赋,侧重支持体验农业、绿色农业、集约高效农业等生态农业发展。“多亏了农信社多年来的支持,我在这片盐碱滩上建成了1200平方米的育苗车间,让‘沙窝子’变成养殖对虾的‘金窝窝’。今年出塘成虾3万斤,产值有120万元。”景泰晋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说。近年来,景泰县农信联社累计向晋成农业科技公司投放信贷资金近600万元,支持其开展“温棚标粗+外塘养成”的南美白对虾接力式养殖模式。在景泰县农信联社支持下,当地已打造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南美白对虾生态高效养殖、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稻鱼综合种养、集约化温棚养殖、盐碱水流水养殖等不同模式的示范基地5个,治理盐碱地面积达2万亩,盐碱渔业养殖年产值达到5400万元;累计带动盐碱区2000多农户户均增收2400元以上。
整村授信将资金“融”到心上,做细盐碱地特色产业。中国人民银行白银市分行多次深入景泰县盐碱地治理企业展开调研,引导督促当地金融机构以提高农户授信覆盖面和农户贷款覆盖面为目标,整体推进整村授信模式,累计完成对82个行政村的整村授信工作,创建信用乡镇3个、信用村99个,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总额达14.18亿元,用信总额达到8.49亿元。同时,基于“一乡一品”模式,中国人民银行白银市分行引导辖内银行机构累计向景泰县盐碱地小麦及其他主粮种植产业投放贷款5.77亿元,支持农产品制种产业0.81亿元、中药材种植产业0.19亿元、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产业1.74亿元、林果种植产业0.62亿元、牛羊等畜禽养殖产业6.62亿元。此外,当地金融部门投入近2亿元资金,扶持寿鹿实业、金龙实业、条农集团等中小微企业开展订单农业,在推动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方面贡献了金融力量。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贷”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国人民银行白银市分行还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充分配置到县域重点涉农项目上。辖内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平台公司+企业”模式,投放贷款1.7亿元用于龙头企业——甘肃菁茂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施6万亩甘草基地种植工程。随着景泰县寺滩乡被列为全国首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地区,中国人民银行白银市分行引导农发行景泰县支行围绕“农地整治和流转规模经营”,成功投放4亿元用于白银市景泰县乡村振兴及寺滩乡1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同时,针对上沙沃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景泰县农信联社对段家井、王庄、边外等3个村经济合作社进行评级授信,投放贷款1500万元支持打造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