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资源真正“活”起来

频道:经验 日期: 浏览:

崇州市相关部门与成都农商银行崇州支行共同探索林业领域的投融资机制和模式创新,以公益林的补偿质押为合作方向开展合作,以公益林的未来补偿收益作为担保获取资金支持。此次授信的落地,也标志着该行在崇州市林业共营制2.0改革试点取得再创新、再突破,在探索缓解林业经营主体资金难题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近日,成都崇州市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授信仪式在文井江镇举行,两家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和两位林农代表共计获得成都农商银行崇州支行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授信500万元,这也是四川首笔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授信。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当前,崇州市相关部门与金融机构正在共同探索林业领域的投融资机制和模式创新,有效解决林农发展林下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破解资金难题林农对种植增收更有信心

资金短缺是制约林业产业发展和林农增收的瓶颈,林农想要发展林下经济又缺乏资金支持的问题长期存在。成都崇州市森林资源丰富,共有林地66.3万亩,其中公益林41.8万亩,发展优势较为突出。据了解,公益林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公益林以生态保护为主,林农的增收一直受限。

“我们种植林下中药材,一亩成本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上百亩的种植成本就是上百万元。因为没有抵押,银行往往不能贷款给我们合作社。”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坪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负责人袁明志说,“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解决了我们最关键的资金缺口问题。”记者在现场看到,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坪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鞍子河社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和张建文、李堂阳两位林农代表共获得授信500万元。其中,两家村社集体分别获得授信200万元,两位林农代表分别获得授信50万元。

获得授信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林农代表主要从事林下中药材种植。此次授信不仅帮他们解决了难题,也让他们对发展林下经济充满信心。“我是当地种植户,以往林下种植受限于成本高无法扩大规模,这次有了资金来源。”林农代表李堂阳高兴地说。

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助力本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

202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提出,通过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森林经营更加科学高效、支持保护制度更加完善、林权价值增值途径更加多样,不断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生态质量持续提高、林区发展条件持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为实现上述目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是主要任务之一。记者了解到,崇州市相关部门与成都农商银行崇州支行共同探索林业领域的投融资机制和模式创新,以公益林的补偿质押为合作方向开展合作,以公益林的未来补偿收益作为担保获取资金支持。此次授信的落地,也标志着该行在崇州市林业共营制2.0改革试点取得再创新、再突破,在探索缓解林业经营主体资金难题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盘活农村资产,推进农村产权融资,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能力,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乡村全面振兴对金融工作提出的现实要求。作为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地方金融“主力军”,成都农商银行充分运用成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经验,在农村产权融资方面持续深入开展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持续推动多方联动,完善农村产权融资体制机制,破解农村产权融资瓶颈,必然需要系统性解决资产确权、价值评估、抵押登记、流转处置等配套机制。”据成都农商银行乡村振兴金融部负责人介绍,该行聚焦区域重点改革项目,深挖产业特点,协同当地政府积极推进配套机制建设。对内加强考核引导,根据各区域实际,分类将农村产权融资投放纳入机构经营目标考核,并按户配套专项激励,提升分支机构工作积极主动性。同时,制定利率定价倾斜,针对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实施优惠定价。在价值评估环节,构建起“市场交易价、政府指导价”的评估模型,推动专业机构综合考量产权主体经营状况、区域市场行情等动态因素,使沉睡的农村资产获得更精准的价值认定。

“我们正在协同地方政府持续完善农村产权融资配套机制,目前在重点区域积极探索可复制的服务模式,通过金融创新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让农村资源真正‘活’起来。”成都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