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金融机构加力支持重点领域

频道:头条 日期: 浏览: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陈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时,提出“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市场人士表示,这反映出金融管理部门对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性的高度重视。

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近年来,央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畅通利率传导机制,通过对政策利率进行调整,进而影响贷款利率。央行5月1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4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2%,比上年同期低约50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

有业内专家认为,在现阶段我国贷款利息成本已明显降低的情况下,非息成本压降成为重要优化方向。

常见的非息成本包括抵押担保费、质押监管费、中介服务费等,特殊的还包括银团贷款费、贸易融资手续费等,这些“隐形”成本的收费主体涉及银行、担保公司、中介公司等多类别主体。

对于产生在银行体系的非息成本,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如何采取措施,推动非息成本下降,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首先,银行应进一步规范服务收费,杜绝各类‘隐性收费’和捆绑销售,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做到收费透明、合理。”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银行应简化贷款办理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中介服务,降低企业为获取贷款所需支付的各类费用。

在《报告》中,央行以专栏形式展示了去年10月以来开展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工作的成果。银行会同企业填写的《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清单》(以下简称“贷款明白纸”),成为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理清融资成本明细账的有效方式。

“‘贷款明白纸’增强了信息透明度,有助于企业更清楚地了解自身融资成本,提升议价能力,防止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合理收费。”曾刚认为,通过“贷款明白纸”这一创新机制,不仅实现了融资成本的透明化,也为推动金融机构持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供了有效抓手,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加力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

在国新办5月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为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进一步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将加大宏观调控强度,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

央行在阐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时,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报告》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力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小微、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并要求切实抓好《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落实,着力提升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产品服务供需适配度。

招商银行研究院发布的分析报告认为,“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强调推动新设的政策尽快落地显效,引导金融机构加力支持重点领域。

“进一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提升服务精准性与专业化水平。国有大行要当好主力军,全面加大支持力度。中小银行则可选择与自身特色匹配的领域,实现差异化定位。此外,银行还需提升金融产品服务的供需适配度,针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精准施策,并充分利用各类再贷款和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开发更加契合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曾刚说。

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仍是重点工作

提振消费是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工作的首要重点任务。

“当前,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仍待提升,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因此,持续促消费对于释放内需潜力、稳定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曾刚表示。

我国宏观政策思路向更加重视消费转变,在去年已有所体现。2024年10月,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提出,实现经济的动态平衡,首先需要把握好的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方向应从过去的更多偏向投资,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

“从金融支持消费情况看,传统信贷依赖度较高,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占比偏低,信贷产品适配性不足,需要通过构建与消费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扩大消费领域高质量金融供给,最终形成消费与金融相互赋能、深度融合、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持续释放消费市场增长动能。”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此背景下,银行业促消费的关键在于提升金融服务的创新性和普惠性。

“要丰富消费信贷产品,充分利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汽车、家电、文旅、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消费升级。”曾刚认为,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多样化消费场景,实现精准服务、提升客户体验。此外,银行还需强化风控,防止过度授信和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