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金融活水 润泽绿美山川

频道:解密 日期: 浏览:

云深见茶叶,路深见咖啡,林深之处见普洱。

作为祖国西南边陲的绿海明珠,普洱生态资源禀赋丰富,拥有森林、湿地、草原等55种生态系统类型,占云南省生态系统类型的3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23%,记录红豆杉等各类高等植物352科1688属5600余种,亚洲象、绿孔雀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91种。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重要地区,这里生活着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61.2%,普洱将民族文化、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走好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全国三八红旗手仙贡是景迈山傣族茶农代表,创立了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品牌+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守护古茶林、振兴茶产业”为核心,将自家茶园改造为生态示范点,引导村民从“被动遵守”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要求转为“主动守护”,形成“保护—发展—再保护”的良性循环,推动茶旅融合可持续发展。

经过上千年,景迈山形成了“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模拟天然森林生态系统,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帕哎冷是布朗族先祖,其“留下茶树,子孙取用不尽”的思想奠定了布朗族世代遵循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准则。布朗族、傣族通过“头人”制度和乡规民约管理资源,如划定古茶林外围隔离带、限制砍伐等,违反者需承担修路、立碑等社区服务,形成“以罚代管”的生态治理模式。政府部门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从“人治”向“法治”转变,颁布实施了《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等,以强化生态红线。

让金融活水 润泽绿美山川

图为普洱地区的有机茶园。 张宏斌 摄

“三链协同” 深入推进“普洱市绿色金融示范区”建设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构建了“政策链—产业链—金融链”三链协同机制,深入推进普洱市绿色金融示范区创建。

聚焦政策链,打造绿色金融“强引擎”。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推动普洱市政府印发了《加快普洱市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成立普洱市金融“五篇大文章”绿色金融专项工作组;制定《普洱市绿色金融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建立普洱市绿色项目融资对接机制和《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经营主体名录库》;拓展绿色金融评价结果的运用,推动绿色金融监管评价指标纳入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建立联合督导机制,合力推动县域绿色金融协同监管落实落细。

深耕产业链,培育绿色金融“增长极”。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出台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推进普洱茶产业融合发展、金融助力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等实施意见,牵头制定《金融支持咖啡全产业链工作方案》《金融支持林草全产业链工作方案》,全力打造普洱特色产业链金融,引导金融资源精准匹配绿色低碳发展融资需求。截至2025年3月末,普洱市绿色信贷余额234.7亿元,比年初增加19.05亿元,同比增长26.29%;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17.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6个百分点。

打造金融服务链,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引导作用,2022年以来引导金融机构累计运用6.61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撬动34.16亿元信贷资源支持35个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建设运营。持续推广“再贷款+”模式定向支持特色产业链发展,2024年累计发放再贷款13.45亿元,惠及5500户市场主体。引导金融机构针对特色农业产业链创新推出“七彩云南·普洱贷”“牛油果贷”“乡村振兴·咖啡贷”等专属金融产品;成功落地全省首笔林业碳汇质押贷款600万元,全省首笔“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1200万元。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将锚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标,探索“一片茶叶、一粒咖啡、一株碳汇”的绿色发展路径,让金融活水润泽绿美山川,书写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新答卷。

(作者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

上篇:桃香飘处 金融守护

下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