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版图上的一抹亮色。7月16日,国家税务总局最新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银发经济快速发展,老年人残疾人养护服务业、适老类家庭服务业、适老类社会看护与帮助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0.9%、14.1%、8.8%,较全国服务业平均增速分别高出37.7个、10.9个、5.6个百分点,展现出这片新蓝海的强大活力与强劲潜力。
如今的银发经济,其内涵早已超越传统的养老范畴,涵盖了围绕老年人衣食住行、文教娱乐、医护康养等全链条的产品供给与服务创新,不仅包括老年食品、功能服饰、适老化改造、居家养老机器人等产业,还包括中医保健、旅居养老、个性化教育、老年益智游戏等方面。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预计到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
面对规模庞大、需求多元且持续增长的银发群体,金融正成为推动银发经济前行的关键力量。近年来,金融支持银发经济的政策体系正在加速构建,一系列创新性金融政策密集出台。202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2028年养老金融体系基本建立,2035年基本实现中国特色金融与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强调健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金融体系,持续完善养老金融相关政策,强化银发经济金融支持。
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这一政策迅速落地见效。7月份,黑龙江省成功推动省内首笔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支持贷款落地,由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向省内一家大型康养社区项目投放,金额为2.71亿元,专项用于养老护理设施升级与智能照护系统建设,项目建成后可提供384套旅居养老公寓和1365张养老床位,显著提升当地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也积极落实这一政策,出台《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 服务陕西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截至今年6月末,陕西省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支持范围内的相关领域贷款余额314.82亿元,6月份新发放养老产业贷款达10.97亿元。
机遇与挑战并存,银发经济这片“蓝海”的开拓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前,老年群体支付能力分化、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养老人才短缺、高科技适老产品落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挑战既源于产业供给端的结构性短板,也受制于制度环境的协同不足。
要破解这些难题,金融支持需在系统性与精准性上双向发力,加快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金融体系。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完善市场机制、强化政策协同,充分释放银发经济的发展潜力,使其成为拉动内需、促进产业升级的经济新引擎。
一方面,要完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充实老年人的“钱袋子”。金融机构应针对老年人群体的风险偏好和消费特点,开发更多适配性强的专属金融产品。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全国推广,目前,产品数量已突破1000只,覆盖存款、理财、保险、基金等多个品类。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一政策红利,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老年人理解和使用这些工具。同时,应大力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
另一方面,要加大产业融资支持,夯实银发经济的“产业根基”。针对养老产业投资周期长、回报稳定的特点,银行应开发适合养老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推广长期限、轻担保的专项授信;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可加大对养老社区、康复机构的股权投资,解决养老机构融资难题;资本市场应畅通银发经济企业IPO、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渠道,助力优质企业做大做强。
银发经济的崛起,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答题,更是挖掘内需潜力的新引擎。当金融活水持续精准滴灌,这片“蓝海”必将释放出更强劲的增长动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银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