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A股市场表现不俗,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4万亿元,ETF基金成为推动规模增长的重要增量。同时,随着公募基金二季报的出炉,公募基金持仓情况也浮出水面,后续市场发展令人期待。
规模突破34万亿元
天相投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整体规模为34.05万亿元,首次突破34万亿元,较2025年一季度末的31.81万亿元增长7.04%。
具体来看,二季度各类型基金规模均迎来增长。二季度末股票型基金规模为47439.87亿元,较一季度增加超2700亿元,环比增长6.06%;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规模增加金额分别高达8653亿元和9505亿元,二季度末规模为107668.09亿元和139349.34亿元,较上季度末分别增长8.74%和7.32%。此外,海外投资基金、商品基金、FOF规模增加金额均超百亿元,环比增幅为6.97%、47.79%、10.28%。
基金管理人方面,全市场近120家公募持牌机构管理规模在二季度实现增长,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嘉实基金和富国基金4家基金公司二季度管理规模均增长超1000亿元。其中,华夏基金公募管理规模历史首次超过2万亿元,此外,汇添富基金公募管理规模超过万亿元。
其中,ETF是二季度基金管理规模增长的主要来源。具体来看,易方达基金旗下的易方达沪深300ETF和易方达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两只产品规模增长金额均超百亿元。华夏基金旗下的多只ETF产品规模在二季度也实现大幅增长,如华夏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华夏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华夏中证1000ETF规模增长金额也均超百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ETF产品“头部效应”显现,在全市场股票ETF资金流入前五名的产品中,头部基金旗下宽基产品“吸金”能力突出,其中,沪深300ETF等沪深300相关ETF就占据其中三席。
而ETF规模的增长或与“国家队”在二季度继续大举增持有关。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二季度中央汇金增持ETF超2200亿元,为各大基金管理人旗下的主要宽基指数带来了大量的增量资金,为其规模扩张提供了助力。
此外,今年以来,不少主题ETF展现出较强的赚钱效应,也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数据显示,有多只港股医药、香港证券、港股科技相关行业主题ETF收益率超过20%,其中,恒生创新药ETF跟踪的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上涨67.5%,备受市场关注。此外,科技、金融板块也有亮眼表现,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其中,香港证券ETF上涨近33.5%,港股通互联网ETF上涨近26.6%,涨幅位居市场前列。Wind数据显示,港股通互联网、恒生科技指数相关ETF的净流入额紧随沪深300之后,“吸金”均超过180亿元。
基金重仓个股披露
在全市场重仓股方面,宁德时代、贵州茅台、美的集团居公募基金二季度重仓股前三位。其中,有1150只基金持有宁德时代,持仓市值达520.51亿元;有600只基金持有贵州茅台,持仓市值293.42亿元;有713只基金持有美的集团,持仓市值283.55亿元。紧随其后的还有紫金矿业、立讯精密,基金二季度末持仓市值均超过200亿元,分别为231.79亿元、209.48亿元,分别被790只、427只基金持有。
此外,在二季度末基金重仓股前十名中,新易盛、北方华创、恒瑞医药、中际旭创、招商银行的基金持仓市值均超150亿元。2025年二季度末以来,除北方华创外,其他股票均实现上涨。
在增减持方面,2025年二季度,主动股混基金增持前三名是中际旭创、新易盛和沪电股份,增持市值分别为139.72亿元、128.88亿元和84.53亿元;减持前三名是比亚迪、立讯精密和贵州茅台,减持市值分别为165.06亿元、105.09亿元和84.59亿元。
展望后续市场,瑞银投资银行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认为,在当前背景下,资金流动和创新可能在短期内仍是股市表现重要的驱动力。“我们维持对H股和中国整体股市的乐观看法,并认为‘逢低买入’有较强支撑,因为估值具有吸引力,尤其是AI相关科技股,可能会吸引南向资金流入和潜在海外资金流入。”王宗豪表示,后续“反内卷”、AI等方面的创新以及政府政策后续支持,都值得进一步关注。
博时基金表示,6月以来市场表现持续强势,上证指数创年内新高,前一阶段指数震荡区间上限打开,市场做多思维再度得到巩固。往后看,外部方面,政策环境与流动性进入相对顺风的阶段;内部方面,后续市场在没有明显催化支撑下,预计分歧将有所增加,不过这一影响将更多体现在结构轮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