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补充压力下,今年以来,中小银行“补血”动作频频。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近几个月来,张家口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保定银行、上饶银行、衡水银行等多家地方性中小银行增资扩股或变更注册资本的方案获得了监管批复。目前,还有多家银行方案正在筹备之中。
从“补血”方式来看,定向募股、增资扩股等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正在成为中小银行增厚资本的主要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小银行增资扩股行动中,地方国资成为支持的主力。
“同意你行变更注册资本方案,募集股份6亿股。”河北金融监管局关于衡水银行变更注册资本方案的批复要求,衡水银行应根据有关规定,加强对股东资质审核。同时,严格审查入股资金来源。
7月3日,河北金融监管局批复同意保定银行注册资本由52.7亿元变更为59.8亿元。根据此前公告,保定银行增加注册资本方案为募集股份7.1亿股。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发现,除了上述两家银行外,今年7月以来,还有上饶银行、进贤农商行、新源农商行等超20家中小银行定向募股、定向募股方案获批。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中小银行的增资扩股行动中,不少具有地方国资背景的企业成为增持中小银行股份的主要对象。
根据上饶银行7月16日披露的定向发行情况报告书,该行已完成12.44亿股股份发行,合计募资38.67亿元,并按相关规定办理注册资本变更登记等手续,总股本增至44.36亿股。据了解,上饶银行本次发行对象共43位法人股东,均为上饶当地国企及省内其他市县国企。这也意味着,在此番增资扩股后,该行国有股占比将由2024年末的54.16%提升至约67%。
6月11日,青岛银行发布公告称:“青岛国信集团出于对青岛银行股票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拟通过其子公司增持该行股份,增持后青岛国信集团合计持股数量占其股份总额的比例预计不超过19.99%。”
在业内人士看来,地方国资的大手笔增持不仅能够为中小银行注资,也有助于优化银行治理体系,提高银行经营效率,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对中小银行而言,增持不仅直接补充了资本,为信贷投放打开空间,还强化了与地方经济的协同。”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同时,这有助于优化公司治理,减少股权分散带来的决策低效问题,为中小银行长期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资本是金融机构经营的“本钱”,也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屏障。
近年来,银行业普遍面临着净息差收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增大等多重挑战。而中小银行由于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及时补充资本以应对潜在风险。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5.28%,而城商银行与农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44%和12.96%,明显低于整体水平,部分银行甚至逼近监管红线,亟须资本注入。
在业内人士看来,股东增持、国资注资等方式可以为银行“解近渴”。同时,还要寻找“纾远忧”的路径。
“从长远看,中小银行资本补充仍面临结构性挑战。”薛洪言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当前,部分中小银行存在股权流拍现象,凸显市场定价困境。
在业内人士看来,接下来,应进一步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加快建立支持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
对此,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建议,应从中小银行实际出发,适当降低发行资本补充工具对财务指标、监管评级等方面的要求,并对发行条款方面进行差异化设计,以提升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如适当优化股东资质条件,简化审批流程,支持中小银行引进合格股东进行增资扩股;放宽准入条件,支持中小银行发行优先股、永续债、可转债、二级资本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