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19年,“北京证券”又回来了。
7月23日,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信证券”)正式更名为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证券”)。其中,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国资公司”)凭借从方正证券和UBS AG(以下简称“瑞银集团”)取得的85.01%股权,成为北京证券新的控股股东、实控人;瑞银集团则持有剩余的14.99%股权。
鲜为人知的是,在我国券商历史中,曾有过一家北京证券(以下简称“原北京证券”)。该公司成立于1993年,注册资本15.15亿元,主要股东包括北京国资公司、北京能源集团、首钢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2006年,瑞银集团联合建银投资、北京国翔(后被北京国资公司100%控股)对陷入困境的原北京证券实施重组并逐步增资,后者最终发展为外商独资的瑞银证券。
券商更名往往是战略调整、股权结构变化的外在表现。在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北京证券以全新面貌再度加入行业竞逐。在服务区域经济、国企改革等方面,北京证券将会有哪些新的布局和发展思路备受关注。
北京国资公司入主北京证券
已更名为北京证券的瑞信证券,其前身是成立于2008年的瑞信方正证券。
2008年6月,瑞信方正证券经中国证监会批复正式设立,由方正证券持股66.7%,瑞士信贷银行(以下简称“瑞信”)持股33.3%;2020年4月,随着券商外资股比限制彻底放开,中国证监会核准瑞信对瑞信方正证券增资扩股,持股比例提升至51%,瑞信方正证券也成为彼时为数不多的7家外资控股券商之一;2021年6月,瑞信方正证券更名为“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此后,谋求独资一直在瑞信的计划之中。
2022年9月,瑞信与方正证券达成协议,收购后者持有的瑞信证券49%的股权,转让对价为人民币11.4亿元。然而,后来瑞信深陷危机,2023年6月,瑞信并入瑞银集团;2024年5月31日,瑞银集团完成对瑞信的吸收合并,至此,瑞银集团获得瑞信证券51%的股权及相应股东权利,其余49%的股权仍由方正证券持有。
2024年6月24日,方正证券发布公告,公司与瑞银集团拟共同向北京国资公司转让瑞信证券共85.01%股权并达成三方协议:北京国资公司收购方正证券、瑞银集团持有的49%、36.01%瑞信证券股权,交易对价分别为1.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85亿元)、913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505亿元)。
今年3月,瑞信证券收到中国证监会批复,核准北京国资公司成为瑞信证券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7月23日,瑞信证券正式更名为北京证券,并办理完成股权变动的工商变更登记,取得换发的营业执照。
值得一提的是,7月21日,方正证券、瑞银集团与北京国资公司就出售事项签署补充协议,其中涉及诉讼纠纷所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具体而言,针对交割前业务的潜在索赔,索赔时限设定为交割后5年,责任上限为交易对价的75%。若交割前业务涉及政府调查、行政处罚或法律诉讼,索赔时限将自通知卖方之日起中断。此外,针对第三方索赔,各方承诺尽力规避或减少损失。对于特别事项,索赔时限缩短为3年。
北京证券、瑞银证券去向何方?
北京国资公司由北京市政府直管,是北京市为数不多具有金融主业的市管国有企业,业务涉及银行、证券、要素市场、消费金融等领域。此次控股北京证券后,北京国资公司参、控股的券商已有5家,其他4家分别是首创证券、第一创业、金融街证券(原恒泰证券)、中信建投证券。
股权变更落定,市场对北京证券未来发展期待颇多。今年3月,北京国资公司收购瑞信证券85.01%股权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北京国资公司在其官方公众号表示,本次收购瑞信证券股权是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相关要求的具体举措。未来,公司将结合自身在金融领域的布局优势,为瑞信证券经营发展提供支持,助力首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安思杰此前表示,过去近20年,瑞银集团与北京国资公司紧密合作,因而,向这一重要的长期合作伙伴出售持有的瑞信证券36.01%股权是最优方案。瑞银集团在中国内地展业已有35年,并将持续在这一重要市场拓展业务。
此前,因收购瑞信,瑞银集团间接“超标”持有两张券商牌照,有违“一参一控”限制。如今,在将瑞信证券转手的同时,瑞银集团也顺利实现对瑞银证券的全资控股。
企查查显示,今年4月23日,北京国资公司退出瑞银证券股东名单,瑞银集团如愿全资控股瑞银证券。此前,瑞银集团、北京国资公司分别持有瑞银证券67%、33%的股权。
今年初,瑞银亚太区总裁及全球财富管理联席总裁康瑞博表示,瑞银集团正在推动对瑞银证券的持股比例达到100%,继续巩固在中国的业务是瑞银集团的战略重点。瑞银集团致力于利用旗下的多个牌照与平台,进一步加强投资银行业务的领先地位,并拓展财富管理及资产管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