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有专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企业作为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应进一步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率,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0到1”再到落地应用
刚刚参加完链博会的TCL公司展示了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先产品及前沿技术。分体式AI陪伴机器人、可成为随身AI助手的AR眼镜、能“懂你”的冰箱空调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变化。
“我们在B端与C端积极推进AI应用落地,涵盖研发、制造到运营等多个场景。比如,在液晶面板生产中应用AI智能检测系统,精准监测生产过程,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利用AI算法对电视音质画质进行增强,提升用户视听体验。”TCL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项科技创新从诞生到落地运用,日常生活只是其中一个场景,更多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交通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等生产领域。目前,围绕产业链,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正推动中国加速迈向科技强国、制造强国。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蝉联世界第一;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3.3%,更多专利走出实验室、进入产业链。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内在核心动力,而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要高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不断促进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融合本质上是更好地运用劳动力、数据、技术、平台等供给侧要素,更好地服务居民与企业部门需求侧,基础性技术、前沿重大技术、应用技术都应成为承载科技与产业融合的重要工具。”
技术赋能产业转型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而头部企业在技术应用及推广的示范效应能进一步加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撰文称,要充分发挥创新联合体和产业链链长带动作用,加快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作为链主企业,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技术的溢出效应和模式示范能够显著降低产业链上下游的转型成本,形成以点带面的协同发展格局。”TCL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海尔研发的卡奥斯天智·能碳大模型,赋能海尔智家、新金万利、皖能等企业,应用效果显著。据海尔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河北钢铁企业新金集团的节能降耗需求,大模型助力其完成智慧化改造,全新交付的智慧空压站节能率约30%,获一级能耗认证,全生命周期可减碳2.6万余吨。
金融助力不可或缺
攻克原创的核心技术需要投入。2019年至2024年,TCL累计研发投入超过600亿元。2023年,海尔智家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达到4.14%,当年实现营收2614.28亿元。
“要实现高质量科技供给,应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数字金融变革服务产业链韧性提升,进而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杨涛说,需充分利用数据要素与数字化技术的支撑,逐渐从外生的“两两互动”,转化为激发三者的内生动力,以产业链数字金融创新来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一体化协同。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认为,推进科技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深度融合,需优化创新要素配置,金融业需要通过开放式平台主动嵌入创新链,赋能产业生态。例如,基于产业链协同大数据和智能风控,金融机构可实现动态资源配置、智能定价和产业机会预判,加速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