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以来,“反内卷”已逐步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
银行业“反内卷”行动提速
7月17日,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在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反“内卷式”竞争专题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广东银行业将系统性推进“1+3+N”体系建设,以整治“内卷”乱象。
具体来看,“1”是指监管部门出台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负面清单,“3”指公会制定出台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倡议书和承诺书,“N”指相关业务领域反“内卷式”竞争的行业自律举措。
相关要求下达后,广东省内已有银行机构率先响应。7月22日,某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发文表示,该行召开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暨反“内卷式”竞争宣导会议,明确将有效落实反“内卷式”竞争工作,助力分行提升经营能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
记者注意到,自7月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进一步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以来,金融行业“反内卷”行动提速,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已有多地银行业协会主动发声,落实整治“内卷式”竞争工作。
近日,宁夏银行业协会也在行业“内卷式”竞争情况座谈会上指出,破解“内卷”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主动遵守自律机制约定,共同落实相关利率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行业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强化差异化管理与发展,深化多方联动治理,提升行业整体运行效率。
存贷业务“内卷”严重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银行业的“内卷式”竞争问题,早在去年11月就曾被金融管理部门“点名”。中国人民银行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银行“内卷”严重,出现了贷款利率“下行快”、存款利率“降不动”的现象,导致存贷款利率与政策利率调整幅度存在较大偏离。
“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情况下,大家都在争抢优质客户,此前有国有大行为当地一些大型优质企业发放的贷款利率已经降到了2%,这对银行来说就是‘赔本买卖’。”东北地区某股份行投行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内卷式”竞争的压力下,一些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卷”利率给银行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盈利空间的进一步收窄。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负债端通过非市场化手段变相抬高利率,资产端则出现贷款利率与资金成本背离的现象,导致净息差持续收窄,这会对银行业传统盈利模式的平衡造成破坏。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至1.43%,较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9个基点。其中,大型银行净息差为1.33%,在各类银行中排在最末位。
“一些机构的考核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薛洪言表示,“利润增长与短期指标过度挂钩,基层员工压力加大,甚至出现通过非正规方式完成任务的现象,而机构管理层对规模的追求往往忽视了长期风险的积累。”
从“拼价格”到“优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行业“反内卷”并非是反对行业竞争,而是重塑竞争逻辑,通过更加适度、有序的竞争,推动银行业从“规模驱动”走向“价值驱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无序内卷带来的危害不止于银行业本身。”薛洪言表示,“内卷式”竞争还可能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进而制约经济结构优化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在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看来,竞争逻辑的重塑与行业发展的转型需要监管“立规矩”,也需机构“强内功”,最终才能实现行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薛洪言认为,在制度约束方面,不仅需要遏制显性的价格战和短期冲量行为,更要通过进一步理顺考核机制等制度体系,引导银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在他看来,部分地区推行的“负面清单+自律公约+专项治理”的制度体系,有利于明确竞争边界,规范经营行为,为差异化发展创造空间。从机构层面来看,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行业体系是破解“内卷式”竞争的重要“解题思路”。
需加快推动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机构体系。让各类机构从金融市场和客户需求出发,立足各自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稳健发展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
“在当前环境下,银行跳出利率‘内卷’,须从价值与服务维度重塑竞争优势。”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看来,一方面,银行要聚焦特色化发展,挖掘自身比较优势。比如,区域性银行深耕本地产业,大行在跨境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加大创新力度。另一方面,深化金融科技应用,通过大数据精准识别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财富管理、供应链金融等解决方案,以专业服务替代单纯的价格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