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月15日年内首次全面降准正式落地,以及此前中国人民银行降息降准信号的释放,市场普遍预期新一轮存款利率调降即将来临。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市场也迎来了一波调整浪潮。
近期,多家银行和理财公司宣布调降旗下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5月以来,已有超百款理财产品发布相关公告,部分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降幅超过150个基点。在调整后,部分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下限低于2%,有些甚至已低于当前银行同期限定期存款的利率水平。
5月12日,兴银理财发布了四款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公告。例如,天天万利宝稳利1号净值型理财产品B款业绩比较基准调整的公告显示,原业绩比较标准(年化2.10%至4.05%)现调整为年化1.50%至2.50%。
“当前存款、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整体下行,资产收益中枢较前期发生变化。”平安理财近日在一则公告中表示,基于当前市场环境情况,拟调整一款6个月定开的固收类理财产品,下一个投资周期业绩比较基准为年化2.00%至2.70%。
“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密集下调的背后,既是底层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的驱动,也是监管对业绩比较基准披露制度等方面不断强化的结果。”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理财产品下调业绩比较基准,其实是在快速响应市场利率的变化,更真实地反映理财产品业绩,也是更好地引导投资者理性开展投资。
普益标准发布的报告显示,从全市场净值型理财产品来看,截至2025年4月,全期限理财产品近三个月平均收益率均下行。尤其是3年以上期限理财产品近三个月平均收益率“罕见垫底”,仅跑赢1个月期理财产品近三个月平均收益率。
“市场预期利率长期趋于下行,这意味着,长期限理财产品会面临更大的收益压力。”娄飞鹏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或将继续下调,但中长期来看,随着国内资产价格回升,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将转降为升。
面对持续下调的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投资者该如何应对?理财机构又该如何进一步推进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多家理财公司发布投研观点,为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提供指引。华夏理财表示,“双降”利好资金利率中枢下行,而资金宽松对短端利好较明确,短期中短债或有较好表现。目前不妨考虑持有短债类理财产品,以承受较低的风险去把握流动性红利带来的机会。
农银理财表示,降准释放的流动性红利叠加政策利率调降,利好存单、短期信用债等短债资产。建议优先布局短债类配置为主的短期限固收类理财产品。
“对投资者来说,在利率下降的环境下,需要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投资收益预期。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自身投资能力、投资经验、收益预期等,合理开展多元化投资,在风险和收益之间综合平衡。”娄飞鹏建议。
对于银行理财机构,普益标准建议,一方面,在低利率背景下,传统短期产品难以维持较高收益率,银行理财公司可以通过优化产品组合,延长投资期限,适当提高中长期产品的占比,以获取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低利率环境对投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银行理财机构应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完善多资产多策略产品体系,向多元化、跨市场资产配置方向升级,密切跟踪市场动态,重点关注含权类产品和主题“固收+”类产品发展机遇,及时调整资产配置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下调业绩比较基准之后,为了留住投资者,不少银行理财机构掀起了一轮“降费潮”。近日,交银理财、招银理财、民生理财、光大理财、华夏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相继发布费率优惠公告,对旗下多款产品进行阶段性降费。
例如,5月12日,交银理财宣布旗下交银理财稳享智选日开14号(90天持有期)理财产品销售手续费率自本月20日从0.20%/年调整为0.10%/年,为期3个月。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表示,银行理财调降费用,一方面可增加产品吸引力;另一方面,在业绩比较基准下调时,能够传达与客户共进退的信号。娄飞鹏认为,尽管降低费率是增加理财产品对投资者吸引力的一个方式,但盲目降低费率并不可行。银行理财公司应强化投研能力、做好资产配置来提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