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如何为企业“出海”织密保障网

频道:快讯 日期: 浏览:

当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不断提速,对跨境金融服务提出更高层次和更多维度的需求。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推出系列金融支持政策,形成赋能企业“走出去”的强大支撑体系。保险业作为金融业重要构成,如何为企业出口量身打造更为完善的保险解决方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谢远涛近日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将推动保险服务提质增效,增强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市场话语权和影响力。在支持企业“走出去”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下,保险业应聚焦企业“出海”的特殊风险,通过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升级,发挥共同体承保优势以及精准化保障跨境人员风险等措施,构建更具韧性的风险保障体系。

《金融时报》记者: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将为保险业服务企业出口和“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哪些发展机遇?对于我国融入全球保险市场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何深远意义?

谢远涛: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可以更好地服务企业出口,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保障。“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投资项目及企业、个人的财产可能面临自然灾害等风险,威胁投资安全。如自然灾害可能对项目造成直接损失,商业中断风险则可能影响企业持续运营。通过开展保险服务,不仅可以确保企业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得到相应的赔偿,维持业务的持续运营,还可有效降低海外投资风险,保障中国企业资产安全与项目稳定性。

整体而言,《行动方案》的实施将显著提升保险服务的针对性与可及性。企业出口需求的增加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将加大市场对于保险产品增信及各类风险保障的需求,为保险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保险服务提质增效。此外,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有助于我国保险业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增强在国际保险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保险保障,体现了中国政府的责任担当和国际合作精神,有助于增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信任、构建更加稳固的国际合作关系,同时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影响力。

在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背景下,保险业可依托国际合作机制,如与相关国际组织、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如借鉴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巨灾期货、USAA巨灾风险债券等证券化产品分散风险,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进而提升金融市场竞争力,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创新动力。

《金融时报》记者:在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下,面对企业“出海”存在的特殊风险,应如何提升保险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充分发挥保险共同体优势,为企业提供更高水平的风险保障?

谢远涛:在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下,企业“出海”面临的特殊风险呈现出地缘政治风险显著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出口阻力、汇率与供应链风险交织等特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使地缘政治风险直接危及全球供应链稳定,可能引发产业链、价值链转移,并通过行业传导机制影响其他领域及外资投资决策。

与此同时,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战争与恐怖主义风险更具不可预测性且潜在损失巨大。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贸易壁垒增多导致企业出口难度和风险上升,全球分工合作格局面临剧烈调整。国际汇率波动直接影响企业出口收益与成本,上下游产品供应不足及价格波动加剧投资活动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强化市场观望情绪,增加投资风险的复杂性。

保险业需要针对国际汇率波动、国际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等新型风险,开发定制化的保险产品,提供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等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服务,帮助企业识别和应对风险。

在发挥共保体优势方面,可依托其在风险分散与协同承保中的作用应对企业“走出去”的复杂风险。国际上已有加勒比巨灾风险保险基金(CCRIF)、英国劳合社(Lloyd's of London)等成熟案例。而“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CREIP)”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巨灾保险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特别是2023年6月,面向全球的国际再保险交易市场在上海启动,则为共保体模式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平台支撑。

此外,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再保险机制、风险模型搭建等多种手段,保险业可以逐步拓展对特殊风险的承保范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保障。

《金融时报》记者:您怎样理解《行动方案》中提到的“提升出口信用保险保单服务能级”?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根据不同行业出口企业所面临的差异化需求制定保险解决方案?

谢远涛:“提升出口信用保险保单服务能级”核心正在于通过优化服务质量与效率,精准匹配不同行业出口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具体而言,需针对企业独特的风险特征进行深度分析,开发定制化出口信用保险产品。同时结合企业资金周转期长短、风险偏好差异,提供灵活可调的保险服务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可从三大维度落实保险差异化服务。首先,强化担保与出口信用险的联动效应,为客户境外项目履约和融资提供增信服务。畅通产业链资金流,提升上下游协同效率。

其次,扩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通过提高风险容忍度、降低保费费率等方式,增强政策工具对小微企业的可及性。引导企业充分运用出口退税、信用保险等外贸政策工具。将短期险作为抓手,加大企业财产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拓展力度,为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多保障。此外,加强项目保后管理,提前准备应对预案,最大程度减损止损。

最后,聚焦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优先支持垂直型龙头电商和资质良好的企业自营出口业务,鼓励利用海外仓拓展市场。依托出口信用保险的保单融资功能,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式,搭建保单融资平台,指导企业通过保单增信解决融资难题,培育适应中小出口企业特点的融资服务生态。

《金融时报》记者:随着更多企业“走出去”,跨境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工作场景更为多样化。保险公司应如何提供精准保障,使其更满足跨境人员的现实需求?

谢远涛:更多企业“走出去”带来跨境人员规模扩大,保险公司需针对多元群体特征与风险场景设计相关保险产品,主要覆盖三类主体。其一是自然人群体,包括“一带一路”投资范围内的中国派驻人员及当地居民,需为其在自然灾害等风险场景下提供医疗费用、残疾救助金、身故救助金等补偿保障,覆盖跨境工作与生活中的人身安全风险。

其二是企业和投资者群体。针对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企业及投资者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项目,需承保自然灾害导致的项目损失,通过经济赔偿保障投资利益,降低企业海外运营风险。

其三是第三方关联群体。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基建项目时,可能因外部环境复杂性面临非预期风险。保险公司需将此类项目衍生的潜在关联风险纳入保障范围。例如,为第三方群体因项目相关风险导致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提供相应赔偿,以体现保险责任的全面性与风险覆盖的完整性。

在保险产品设计层面,需加强定制化研发与科技应用。一方面,基于对跨境人员工作地域、职业属性、停留时长等需求维度的深入调研,开发分层、分类的保险产品;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评估跨境人员的个性化风险,提供动态风险预警与定制化投保建议。此外,需加强与国际保险公司及当地监管机构的合作,确保保险产品条款、合规性要求与目的地国法律法规及市场惯例相适配,提升产品的全球适用性与服务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