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是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7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找准关键着力点,顺应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多元化供给,扩大新质生产力、新兴服务业等领域投资,把内需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服务消费是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关键。目前,正值暑期,全国文旅市场持续升温,北京、上海、乌鲁木齐、三亚等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游人如织,“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演出去旅行”等新玩法兴起……这些文旅消费的火热态势,离不开金融服务的坚实支撑。
今年以来,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具体部署,文旅保险的发展路径越发清晰。保险业不断优化保障水平,积极培育消费需求,通过创新产品与服务,为文旅产业的稳健发展筑牢风险防线,为消费者的文旅体验增添安全保障。
政策支持 文旅保险全国多点开花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句河北文旅宣传语已成为辐射全国的畅销热词。为让民众到河北能安心畅游,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河北金融监管局的指导下,近日,人保财险河北省分公司联合平安财险、国寿财险、太平洋保险、中华联合、燕赵财险共同推出“畅游河北安心险”公众责任保险产品,对旅游企业在依法经营过程中因过失或意外导致的游客及第三方人身伤亡进行赔偿。
河北金融监管局局长王文刚表示,近年来,河北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旅游强省建设积极推进,文旅消费业态更加发丰富,旅游消费产品和线路越发多样。“畅游河北安心险”创新采用“市场化运作+政府适度引导”模式,覆盖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等场所出现的大部分安全事故,优化了游客体验,解决其后顾之忧。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同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强调鼓励保险机构开展面向文化单位的保险业务,提供知识产权、影视作品、舞台艺术、文化遗产等领域保险产品和服务。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优化保险保障,积极培育消费需求。
政策东风之下,文旅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多点开花。政府部门联合当地保险业因地制宜探索文旅保险,为特色旅游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安徽,安徽金融监管局引导金融资源向文旅产业特别是乡村文旅产业倾斜,指导保险公司针对景区设备、营业中断、雇主责任等风险保障需求提供适配保险产品,拓宽业务范围。截至2024年末,安徽省保险机构推出适用于乡村文旅相关保险产品20余款,保障金额超6000亿元。
在河南,文旅保险保障已成为当地优化文旅消费环境的重要金融工具。7月8日,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的有关答复中提出,扩大文旅保险覆盖面,重点推动文旅保险产品与郑州市文旅资源深度融合,围绕文化地标以及乡村旅游点,梳理不同场景的风险保障需求,指导保险机构开发具有郑州特色的专属产品,实现“一景区一方案、一业态一产品”。
综合保障供给 为文旅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文旅产业涵盖景区、民宿、演艺、研学、邮轮等多种业态,保险机构针对不同业态的风险特点,创新推出适配旅游产业经营主体与消费者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实现与文旅业态的深度融合,为文旅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在呼伦贝尔“亚洲第一湿地”额尔古纳湿地、海拉尔草原城等热门景区,人保财险推出“责任保险+意外保障”组合方案,一方面通过风景名胜区责任保险、旅行社责任险及食品安全责任险,为203家景区及餐饮企业提供20万元至800万元不等的风险保障;另一方面推出“优游保”旅游意外险,覆盖游客在旅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伤害等风险,配套7×24小时理赔服务。
面对新兴旅游业态的兴起,保险机构紧跟市场需求,推出有针对性的文旅保险产品。例如,对研学旅游中的学生群体,保险公司开发了综合型研学保险,涵盖交通意外、意外医疗、研学场所责任等。跨国邮轮旅游正逐渐成为现代人休闲度假的新方式,多家保险公司共同为我国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提供船舶险等保险保障,助推邮轮旅游产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向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旅游业的繁荣,人们对安全和保险的意识提升以及保险服务的创新发展,涉及旅游类的保险产品持续丰富。其中,比较明显的特征是产品数量增多,保障范围有了一定的差异化,投保流程和理赔流程也更加快速便捷。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在文旅保险产品推广渠道上,多地保险业探索将保险产品嵌入旅游线路设计、门票预订、住宿餐饮等消费环节,消费者可自行选择购买,实现了“旅游服务+保险保障”一站式供给。
此外,保险业还将风险减量服务渗透到文旅行业。比如,有保险公司组建专业风控团队,搭建了集保前风勘、保中防损、保后风控服务于一体的风险工程体系,帮助酒店和民宿经营者提升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能力。再如,在演出旺季,保险公司会安排工作人员到活动现场进行风险排查,及时发现并协助解决潜在安全隐患,确保演出顺利进行。
发力银发经济 激活老年消费市场
文旅消费是银发经济中非常核心的一部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老年人消费观念的转变,老年群体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消费力量。然而,老年游客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等原因,在旅游过程中通常面临更高风险,这也成为制约其出游的一大阻碍。
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政策层面有针对性地聚焦银发群体的旅游需求。如《意见》提到,支持发展老年旅游保险,鼓励扩大旅游保险覆盖面,为文旅产业中的老年旅游市场提供保险保障。今年2月,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 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通过完善适老化旅游服务设施、增开特色旅游专列、优化旅游保险产品等举措,进一步激活老年消费市场。
保险公司洞察市场需求,充分考虑老年人体质和出行特点,将旅游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扩展到常见老年疾病突发、意外骨折等情况。在医疗保障上,不仅提高了医疗费用赔付额度,还提供紧急医疗救援服务,确保老年游客在异地突发疾病或遭遇意外时,能得到专业的救援、就医、转运等服务。
要让老年人真正在旅游上“敢消费、愿消费”,社会各界仍需加大努力。就保险业而言,服务银发族出游还要从多个方面发力。
根据国铁集团的数据,2024年,铁路部门共开行旅游列车1860列,银发族游客占比接近80%。中国旅行社协会铁道旅游分会秘书长曾辉建议,铁路企业可以联合保险公司开发涵盖健康风险的“车票+保险”套餐,实现风险共担。新疆铁路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旅游事业部副经理林闻表示,要提醒老年人购买旅游保险,为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提供保险保障;同时,为参团的老年人购买相应的责任保险,为他们在旅行中的安全提供保障。这些建议为保险机构探索银发旅游列车相关保障服务提供了启示。
从旅游保险产品设计角度,多位保险领域专家提出,老年人旅游目的、活动强度和风险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可以对此进行风险程度评估,建立更贴合老年人旅游风险程度的分级目录,以便更精准地厘定保险费率,使老年人更易买到贴合其实际需求的旅游保险产品。应鼓励旅游企业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产品,开发策略要从以年龄为导向转变为以健康为导向,深入研究可保风险,优化现有保险产品。此外,还要降低投保门槛,持续优化保险条款,使老年人“看得懂、算得清”,助力实现旅游产业提质、保障服务提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