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跨海架金桥 八闽勇毅立潮头

频道:快讯 日期: 浏览:

福建,一边是向海而兴的开放前沿,见证并延续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樯橹云集;一边是横亘东南的崇山峻岭,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造化天工。当“忠公诚毅闯,爱拼才会赢”的海洋精神融合“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山区意志,闽地经济金融发展的基因密码便蕴藏在这“山海”之间。

这片充满改革精神的热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17年半,对金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为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源头活水和重要指导。

忆昔抚今,当海风捎来远洋的潮信,任山峦孕育出坚韧的树根,在八闽大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山海”交响中,在金融如虹似桥、通山跨海的壮阔征程上,福建持续以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以改革创新激荡发展春潮,以对外开放联通世界舞台,不仅走出了“金融活、经济活”的良性循环之路,也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八闽篇章。

金融开放:铺就合作往来的桥梁

在处于闹市区的厦门火车站附近,有一栋华星大厦。这栋楼在鳞次栉比的厦门市区看起来并不起眼,设施和外表甚至略显老旧,但在很多“老厦门”的印象中,这栋楼是他们对厦门发展最难忘的记忆,“这是上世纪80年代,香港开发商在厦门开发的最高建筑。”

“当时,我国银行体系还处于国有专业银行阶段,国内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房地产的开发贷款也无从谈起。”厦门国际银行负责人回忆道,厦门国际银行当时从香港引进了楼花按揭这一金融服务产品。“香港开发商拿着这栋楼的设计图纸(粤语即‘楼花’)找到我们时,我们便给他做了楼花按揭。”

1985年成立的厦门国际银行是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推动成立的,也是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40年来,厦门国际银行已经发展成为首家在港澳拥有全功能附属商业银行的城市商业银行,其密切联系海外经济,凭借市场化灵活运作的管理机制积极开拓创新,大力发展华侨金融、积极推进国际业务、支持闽港澳三地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我国银行史上的独特发展之路。

“厦门国际银行在港澳拥有集友银行、澳门国际银行两家附属机构,它们的历史都比厦门国际银行久,这两家银行最大的特点是深耕港澳多年。这是我们在国际化业务中的差异化优势——我们既是福建的银行,也是港澳的银行,又是湾区的银行,对当地居民来说也是本地的银行、身边的社区银行。”厦门国际银行负责人说。

推出华侨专属借记卡、华侨金融专项贷款、打造华侨金融数智服务平台……截至2024年末,厦门国际银行国际化业务占比超过总业务的三分之一,华侨金融业务量突破2100亿元,华侨金融客户数突破9.7万户,跨境金融业务余额约450亿元,同比增幅超100%。

厦门国际银行架起联通海外的金融桥梁,其根基深扎于厦门这片改革不息、开放不止的沃土。这片沃土上最耀眼的制度创新高地,当属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

在厦门自贸片区,飞机租赁业务无疑是一张耀眼的名片。“飞机租赁行业专业门槛较高,长期被海外出租人垄断。”厦门自贸委财金局局长代斌是厦门自贸片区落地飞机租赁业务的亲历者。他介绍,2013年,首架通过保税融资租赁模式引进的飞机成功落地厦门,填补了产业空白,更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航空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在飞机采购、交付、运营直至处置的全生命周期都离不开资本的驱动,组建融资租赁公司、实现航空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是行业必然趋势。”厦门航空副总经理杨军在采访中介绍了厦航租赁业务的进展。厦航租赁自2020年设立以来,促进了厦航集团围绕飞机、发动机等核心资产进一步向上延伸产业价值链,同时也为航空行业设备购买人提供融资租赁及相关金融服务。截至2025年4月,厦航租赁累计完成22架飞机和5台备用发动机融资租赁项目投放,投放规模超58亿元。

在经常项目项下,为适应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厦门自贸片区先后开展了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外汇和印花税优惠试点,推动跨境结算便利化和离岸转手买卖购销合同印花税免征;为吸引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支持企业发展,2024年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同意在厦门实施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政策试点;在资本项目项下,厦门自贸片区落地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资本项目意愿结汇、QFLP跨境双向投资等政策;为解决境内IPO放缓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难以退出问题,厦门自贸片区在全国率先推出S母基金和CVC母基金……以这些金融创新政策为代表,过去10年,厦门自贸片区已发展成为中国重大改革先行政策密度最高、力度最大、措施最集中、效果最突出的系统集成地之一,累计推出632项创新举措,为全国贡献了一批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做法。

金融向新:浇灌科技之树与产业之林

在闽江西侧的福州高新区,金融活水奔涌,正在浇灌着科技创新的种子破土生长。

福州高新区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亲自谋划建设的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自1991年获批以来,福州高新区逐步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

如今,福州高新区已集聚中科院海西研究院、闽都创新实验室、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等研发龙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壮大,区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2500家,占福建省约18%、福州市约54%。

以光电产业为例,福州作为我国光电产业的重要基地,享有“全球光电元器件之都”的美誉,福州高新区则入选国家光电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集聚了光电企业130多家,晶体、光芯片、计算光学等细分领域市场领先。

中科芯源便是在福州高新区实现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的一家光电企业。依托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军转民技术——透明荧光陶瓷LED在智慧照明上的创新应用,中科芯源研制出全球首个千瓦级K-COB光源及光源模组,具有较高的吸收系数及折射率,且透明性好、硬度高、耐腐蚀、耐高温,并由此成为全球首家通过美国倍科实验室单颗600W大功率COB LM-80认证的企业。目前,中科芯源的产品已经广泛应用到全球多个领域,从亚运会训练场到韩国体育馆场,从印度洋渔场到西班牙工厂,都能看到中科芯源大功率荧光陶瓷LED灯具提供稳定照明。

这是福州高新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一个缩影。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活水如同“黏合剂”,推动了科技与产业融合的速度与深度。

近年来,福州高新区在科创金融服务体系上不断探索创新,成立福建省首个县区级金控平台公司海峡金控以及福州市首个县区级国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设立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公司约20家。截至2025年5月,高新区已汇集金融机构近百家、基金管理公司15家、基金超60只,管理规模约500亿元。

“高新区成立的金控、私募、产投,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出于财务目的,产业引导当然是投资目标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为这些有技术实力和市场潜力的科技企业服务——通过国资投资的背景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和在市场上开拓业务进行增信,在当前的环境下可以帮助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些优势。”福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林翔表示,通过高新区平台公司引领投资,提升了被投资企业资信等级,增强了社会资本跟投信心。例如,福州高新区产业基金领投宽腾医疗1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跟投1亿元,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需求。

去年成立的福州高新区科创金融服务基地,是福建省首个科创金融服务基地,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上开展了不少探索——针对研发投入高、缺乏抵押物的初创期企业,推出信用贷款并同步引入融资保证保险;针对成长期企业,通过“债权+股权+投贷联动”模式提供融资,中科芯源便获得了1500万元股权融资及等额信用贷款;针对成熟期提供定制化上市辅导,联合交易所、券商等打造专项基金,例如,设立规模2.5亿元的“国改绿盈基金”,助力新能源企业获得光伏、风电项目超10亿元以上订单。

“我们下一步的探索将更着眼于科技成果转化,让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能够在高新区实现转化,这是科技创新的最前端。”林翔表示,现在省市层面对政府投资基金出台了尽职免责规定,高新区也有相应的风险容忍度设定,正是为了鼓励国资基金多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实现社会资本集聚,更聚焦于投早投小。

银行机构也在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精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例如,兴业银行福州分行依托与闽都创新实验室的战略合作框架,创新打造“实验室+金融”专属服务模式,针对孵化企业的技术研发、设备购置等需求,推出科技成果转化贷产品。今年,闽都创新实验室重点培育的一家专注于芯片光学量检测装备与智能化无人机库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攻克了三维精准定位及机器人引导等难题,即将迈向量产阶段,急需融资支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贷,兴业银行福州分行为企业提供了300万元专项融资支持,助力其核心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在碧海蓝天的生态花园城市厦门,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也在加速未来产业之林拔节生长。

5月26日,厦门金圆集团成功发行科创投资类公司债。据悉,债券募集资金将最终投向新材料、高性能计算芯片等科创领域项目。“科创债是专为科技创新领域设计的债券品种,为符合条件的投资机构打开了新的融资渠道。后续资金的有效使用高度依赖投资机构的投资能力和风控体系。”金圆集团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张小喜说,债市“科技板”对耐心资本的壮大以及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都会起到正向的作用。

作为厦门市属的国有金融服务企业,金圆集团自2011年成立以来不断做强厦门产投平台,于2024年整合市级产业引导基金、市级重大产业项目等资源,组建厦门市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重大产业项目直投支持重大产业转型升级。

在创业投资方面,厦门创投则通过母子基金的方式进行投资。“早期、成长期企业一方面有着很好的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能会有一些经营压力,所以非常考验投资水平。”厦门市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杰表示,厦门创投优中选优与近百家头部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合作设立子基金,比如与宁德时代合作设立基金,依托其作为产业龙头企业的优势挖掘项目,从而减少投资风险。

在吸引社会资本上,厦门市委金融办副主任连任介绍,近年来厦门成功吸引中金、鼎辉、红杉等头部机构齐聚厦门,全市基金注册规模从2016年底的490亿元增长至2024年底的5400亿元,成为培育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谈及厦门“吸金”能力强的原因,厦门证监局局长聂旺标表示,近年厦门出台了促进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通过优惠和支持政策吸引股权投资类企业在厦集聚,厦门市备案私募基金规模逆势同比增长5%,也说明了厦门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之优。

两岸融合:对台业务刻在基因里

厦门岛五缘湾,寓意“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五缘汇聚,代表着厦门和台湾地区一衣带水的紧密联系。这里的五通客运码头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对台海港客运直航口岸,每天12班航班往返于厦门与金门之间,在汽笛声中护航两岸同胞的旅途。

记者一行到达这里时,一位刚下船的金门台胞正拖着行李箱走向旅客到达口外的厦门银行五通码头台胞金融服务点。“凭台胞证、台湾地区手机号和当日船票,就可以办理开户。”工作人员在智能柜台前熟练操作。相较于过去需先办大陆手机卡、居住证等,需要耗时一周才能办理银行卡开户,现在台胞在祖国大陆开户的便利性实现了大幅提升。

服务点自2024年1月设立以来,已服务约1.84万名台胞,开卡量超7400张,为台胞提供了诸多便利。厦门银行厦门台商业务部总经理黄启唐介绍,从2008年引入富邦银行(香港)作为战略投资者,成为祖国大陆首家具有台资背景的城商行,到首创全国金融行业首个台商业务部,厦门银行每一步都紧扣两岸融合脉搏。黄启唐自己也是一名台胞,正如他所言,“对台业务刻在厦门银行的基因里。”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末,厦门银行已成为福建省台企授信户数、针对台胞发放信用卡数最多的金融机构。该行台企客户数3569户,台企授信户数750户,台胞客户数8.68万户,台胞信用卡发卡数8794张。厦门银行还推出大陆首个专为台胞设计的线上薪资汇出产品“薪速汇”,台胞直接通过手机银行即可将完税薪资汇至境外收款人。在厦门工作了7年的台胞钟享庭分享了他的使用体验,“通过厦门银行的‘薪速汇’转账回台湾,不仅没有手续费,汇率还非常优惠。更让我惊喜的是,拿着厦门银行银行卡回到台湾,在ATM上提领新台币也免手续费,汇率比在银行柜台换汇更划算。”

厦门银行在满足台胞台企日常金融需求、打通基础服务“最后一公里”上成效显著。当台资企业在祖国大陆的热土上扎根、发展、壮大,寻求更广阔的资本市场舞台时,一家特别的券商——金圆统一证券便应运而生。

金圆统一证券是厦门金圆集团与台湾头部金融机构合作设立的全国首家两岸合资证券公司。“A股市场体量庞大,上市公司超过5000家,其中上市台资企业约70家。”面对台资企业在大陆资本市场占比仍有巨大提升空间的现状,金圆统一证券台资服务中心副总监袁玉菁提出了一条清晰路径,北交所对企业的利润门槛要求相对较低,对于许多寻求A股市场的台资企业来说是一个可及的目标。

内部资源的协同联动是金圆集团作为综合性金融服务商的巨大优势。袁玉菁介绍,“从融资需求、上市辅导到并购重组,金圆集团可以通过产投、创投、担保、银行、证券等业务板块高效协同联动,为企业提供贯穿发展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据了解,目前金圆集团通过与台资基金管理机构合作设立基金,或与台资企业共同出资投资基金的方式,已合作设立了9只涉台参股基金,规模近60亿元,共投资140余个项目,金额超40亿元。

作为一名台胞,袁玉菁也描绘了金圆统一证券服务台胞台企的“万千百”目标——服务万户台胞,接洽千家台资企业,助推百家台资企业迈入资本市场。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福建地处两岸融合发展的最前沿,对台工作具有独特的资源和优势。金融机构提供的特色金融服务,正是福建全方位服务台胞台企、助力其融入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大潮的生动注脚。

要构建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两岸融合发展生态,不仅需要市场主体的积极探索,更需要顶层设计的政策引领与制度保障。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措施》,从优化两岸共同“生活圈”金融生态、服务台胞台资企业登陆第一家园建设,支持在福州、厦门、泉州开展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支持资本项下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等方面提出12条政策措施。聚焦融合发展所需、台胞台企所盼,金融正在为推进两岸经济融合、社会融合、情感融合不断积聚力量。

厦门岛的另一端,高崎国际机场,旅客人流如织,飞机引擎轰鸣,航班频繁起落。这座地处厦门岛内的航空枢纽,因空间限制已接近吞吐量天花板。在岛外,一座面向未来的厦门翔安国际机场正在加速建设,这座跨海新机场不仅承载着厦门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雄心,也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搭建两岸融合的空中桥梁。当钢铁银翼划破长空,两岸之间、国际之间的交流往来将激荡出更多充满创新智慧的澎湃浪潮,继续书写东南大地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