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以“政府主导、人行牵头、各方参与、服务三农”为原则,发挥牵头作用,推动全面提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三信”创建工作,着力破解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难题,以“三信”创建助力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三信”创建促进涉农贷款增长提速,截至2024年末,普洱市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359.98亿元,同比增长10.16%,近两年同比增长均超过10%。其中,农户信用贷款余额289.63亿元,占农户贷款余额总量的80.45%,近两年占比均呈正增长,农户信贷获得感不断增强。
做好“诚信”文章工笔绘就信用长“画卷”
普洱市作为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富集地,有26个少数民族世居于此,孕育出了独特的诚信文化体系。如,布朗族“茶祖契约”与拉祜族“卡列卡些”制度,诠释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与契约精神。公元10世纪,布朗族首领帕岩冷立石为盟,定下“茶祖契约”,不争地界,不毁茶林。至今,澜沧县景迈山村民仍遵守着“采茶不过界,制茶不掺假”的古训,守护着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古茶林,景迈山古茶林已创建为“金融诚信建设示范基地”,诚信也成为了景迈山申遗成功以及助推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拉祜族先民最初的社会组织是双系制大家庭公社,随着拉祜族与外界经济文化交往日趋频繁,拉祜族从公社组织转变为部落组织,产生了“卡列卡些”制度(即村寨头人、长老制度),西盟的拉祜村寨中,受“卡列卡些”制度影响,至今遵守约定、路不拾遗,形成了猎户民族的集体诚信观。普洱市少数民族诚信文化形式多样、融入日常,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为依托,进村寨开展诚信文化宣传,将知识“送上门、送进家、送到手”,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金融素养。
做好“制度”文章筑牢“以信助农”压舱石
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强化组织推动,力促健全组织机构全覆盖。2023年,督促指导普洱市各乡镇、村委会建立103个乡镇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小组、1049个村委会农户信用初评小组,全市建立健全市、县、乡(镇)、村委会(社区)四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组织领导机构。2024年,依托普洱市人民政府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辖内县域金融机构对接联系机制等,加强信息沟通,做好针对性指导,推动县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截至2024年末,全市认定信用户346234户、信用村(社区)647个、信用乡(镇)60个,信用户较2022年末增长246%、信用村(社区)较2022年末增长158%、信用乡(镇)较2022年末增长445%。
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联合普洱市农业农村局搭建边境幸福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础档案库推送机制,强化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组织指导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和信息采集工作,现已完成6928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础数据录入工作,2024年末有贷户数696户,贷款余额11.73亿元。
做好“边疆”文章奏响兴边富民协奏曲
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结合普洱市区域民族聚居实际,以党建引领为主线,联合普洱市委组织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洱监管分局发布《普洱市党建引领金融机构支持抵边村(社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实施方案》,加大金融支持抵边村(社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力度,持续推进金融支持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指导辖区农信系统对44个边境幸福村2.9万户农户开展建档和信息采集,推动边境村信用环境持续优化。截至2024年末,普洱市建档农户覆盖率达99.6%,其中,信用户占农户总数达85.46%。2024年,抵边村农户信用贷款户数占总农户贷款户数的96.81%,比2022年末提升近2个百分点;农户信用贷款余额占农户贷款余额的87.25%,比上年末提升5个百分点。
做好“产业”文章激活信用赋能原动力
孟连县被称为中国牛油果之乡,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积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依托孟连县“一县一业”特色产业战略,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以“三信”创建为依托,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精准赋能牛油果产业发展。孟连县推动“334”联农带农利益分配机制,即农户以土地入股获取30%收益,企业以技术、种苗入股占30%,国有管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共享40%,构建起“托管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持续引导金融机构用好“金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等联农带农模式,依托整村授信,加大对村集体经济金融支持。截至2024年末,累计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13笔,金额0.22亿元;累计向牛油果产业农户发放贷款3111万元,其中,农户信用贷款2531.41万元,较2023年末增长140%。依托“三信”创建成效,大力推广整村授信工作,截至2024年末,向孟连县等嘎拉村、大曼糯村等19个牛油果主要种植村授信7.62亿元,用信5.47亿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