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总额687亿元,负债总额672亿元;资本充足率11.79%,高于监管要求(10.5%)1.2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3.5亿元,不良贷款率0.9%;拨备覆盖率348%;净利润2.6亿元。上述指标来自今年5月27日与内蒙古农村商业银行同步挂牌的内蒙古农村商业银行通辽中心支行。据了解,在此次内蒙古农村商业银行挂牌前,通辽市所辖的农信社、农商银行没有一家高风险行社,总体经营指标良好。
那么,成为内蒙古农商银行下辖14家中心支行的一员后,其发展方向是什么?从多家小法人机构转变为中心支行及旗县支行后,其支农支小的目标和使命是否会发生改变?近日,《金融时报》记者带着上述问题,来到内蒙古农村商业银行通辽中心支行采访。
强化县域服务优势 改革与发展同步推进
“目前,通辽中心支行下辖9个支行、142个二级支行、59个营业所,实现属地乡镇覆盖率100%。从业人员3337人,占通辽市金融从业人员的50%。这些都是农信社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优势,也是我们继续做好支农支小的重要基础。”内蒙古农村商业银行通辽中心支行负责人对记者说,“我们一手抓改革,一手促发展,结合以往在旗县多年深耕的优势,确保职能定位不偏移、服务质效再提升。”
据介绍,该中心支行以“精准走访+科技赋能”服务乡村振兴,累计走访农牧户16.38万户、村组1154个,收集融资需求40.74亿元(落地投放32.52亿元)。推出“金丰·惠农贷”等专项产品,联合村干部错峰走访2100余个行政村;设立“金融服务日”,通过“移动柜台”及线上分析实现流失客户回流2480户(用信余额3.75亿元)。
数据显示,该行小微贷款余额121.9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6.32%),其中,普惠小微贷款实现“两增”目标(余额112.26亿元、户数39867户)。通过全面走访对接企业1959家,标记优质客户5224户,储备预授信9.65亿元;运用“犇跑吧”APP走访超4.3万次,识别潜在合作商户10399户。加权平均利率降至5.5%为小微企业减费让利1890万元。
优化力求精准 拓展与风控并举
在改革后的工作规划中,内蒙古农村商业银行通辽中心支行持续聚焦属地产业发展需求,一方面,持续优化“三农”金融供给,深化“全面走访”“整村授信”“产业链金融”等特色模式,加大对牛产业、玉米产业等本土优势产业的全链条支持,推动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建立政府扶持产业“白名单”动态对接机制,针对新兴产业、绿色经济、县域特色产业等领域,制定“政策+金融”组合服务方案,通过优惠利率定价、绿色审批通道等举措,提升金融资源与政策导向的匹配度。该行各项贷款余额36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608亿元。涉农贷款余额251亿元,地区特色牛产业贷款余额117亿元;地区特色玉米产业贷款余额59亿元。小微贷款余额121亿元。
同时,该行存款规模大幅提升,企业存款年日均余额达14.65亿元(较年初增加1.2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44%。通过下放支行利率定价权限(协定存款上限0.85%、通知存款上限0.55%-0.85%),显著提升客户响应效率;锁定177户跨行贷款客户精准营销,强化存款归行。在贷款方面,聚焦粮食收储及红干椒企业授信,提前储备17户企业(预授信6.34亿元),倒排工期确保9月前完成审批;依托982户央国企及龙头企业名录推行“一户一策”计划,减少无效拜访;同步推动梅花集团代收代储合作,意向授信额达4亿元。
创新员工不良贷款清收模式,累计处置164笔,金额2303.76万元。组建帮扶专班推行“一户一策”,实现现金清收275.51万元;对失联、抵押类贷款分类施策,通过担保追偿、抵押处置等完成53笔2028.23万元销号管理。建立“日监测、周汇总、月考核”量化机制,多部门协同强化数据共享与诉讼推进,构建高效清收格局。
该行还深化社保卡服务,存量卡突破263.97万张(覆盖率91.96%),激活率93.89%。通过政银协作获取未开卡客户名单点对点营销,为9家支行申请345个账户变更权限,便利社保卡换卡及跨行置换。
线上线下融合服务 做好跨条线协同
一直以来,农信机构与大银行相比,数字化能力普遍是短板。为此,内蒙古农商银行通辽中心支行提出,着力提升金融科技赋能水平,通过数字化转型优化服务流程、降低服务成本,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高效服务模式,确保金融活水更精准、更快捷地流向实体经济最需要的领域。
改革后,各业务板块均强化科技与机制创新,公司金融部通过定价权限下放提升市场敏捷性;零售金融部以社银一体化优化账户服务;普惠与农牧条线依托数字化工具(“犇跑吧”APP、移动柜台)实现走访增效;资产保全部运用动态评估体系提升清收精度。全域协同推动存款结构优化、小微及涉农贷款占比提升(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占比84.19%,超监管指标4.19个百分点),为区域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内蒙古农商银行通辽中心支行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行将继续以服务“三农”、小微为主责主业,紧扣“深耕本土”主线,依托完善的城乡金融服务网络,构建“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服务体系,确保职能定位不偏移、服务质效再提升。持续为属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能,努力成为政府放心、企业满意、百姓认可的本土金融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