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外贸新业态,跨境电商不仅是我国国际贸易增长的强劲引擎,拉动外贸规模持续攀升,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助推器,深度赋能传统产业。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高于同期外贸整体增速5.8个百分点。
然而,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这些因素给跨境电商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近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稳定企业接单和出口信心,督促机构做好跨境电商、海外仓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做好跨境电商的保险服务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政治风险、降低商业风险以及因关税问题产生的经营风险。从融资角度看,出口信用保险成为银行认可的“抵押品”,能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周转难题。在贸易便利化进程中,关税保证保险让企业通关更高效,增强市场竞争力,稳定并扩大接单量。
让跨境电商“有单放心接”
在5月8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丛林表示,在以中小微民营企业为主的外贸、消费领域,金融监管总局创新“跨境电商保”模式,指导保险公司开发专属保证险产品,为跨境电商的境内采购提供信用保障。
深圳有“中国外贸第一城”之称,超过12万家贸易型企业扎根于此,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进出口总额达372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4%。
“随着跨境电商稳外贸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扩大,传统跨境电商企业境内采买的现款交易模式制约了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导致跨境电商企业‘有单不能接’。同时,全球贸易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现款采购使外贸交易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增大,导致跨境电商企业‘有单不敢接’。”深圳市金融监管局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为切实解决跨境电商的境内采买痛点,当地保险业创新性地开发了“深圳市跨境电商境内采购应付账款保证保险”(以下简称“跨境电商保”)。“跨境电商保”是一款期限短、费率低、保障灵活的专属保证险产品,承保跨境电商对外应付账款风险,为跨境电商境内赊购采买提供信用支持。该产品由深圳辖内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国寿财险、太保财险、太平财险、大家财险6家保险机构组成的共保体(以下简称“共保体”)进行承保。
据记者了解,跨境电商的贸易流程主要涉及商品的采购、运输、报关、清关等环节。以往的跨境电商保险产品,一般覆盖企业在生产、运输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物质损失或第三者责任损失,但对跨境电商在交易环节面临的资金风险一直是空白。
“购买这款产品后,跨境电商企业在国内采购环节将获得更多助益。在与国内供应商进行商务谈判时,能降低买卖双方之间因互相不了解、不信任带来的沟通成本和信用成本,帮助跨境电商更容易获得供应商更高额度和更长付款账期的信用支持,可以有效缓解资金压力,实现‘有单可以放心接’。”共保体成员表示。
目前,共保体已为深圳市一家国内领先的新生活数码品牌跨境电商企业出具“跨境电商保”保单,为该跨境电商企业的境内电芯采购提供200万元的风险保障。该跨境电商企业表示,后续计划进一步扩大境内采购的保险增信覆盖范围,支持企业自身供应链管理需求。
筑牢稳外贸风险“防护墙”
近年来,我国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进一步提升跨境电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政策驱动下,保险业加速产品创新,针对跨境电商独特的风险结构进行精准设计,产品主要涉及出口信用保险、进出口货运险、关税保证保险等,全方位为跨境电商筑牢风险“防护墙”。
郭金龙表示,当前我国保险行业服务跨境电商发展态势良好。一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海关总署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款担保关税保证保险试点,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通关担保方式;另一方面,保险机构积极创新服务,中国信保等机构不断优化政策、创新产品、提升服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加大对服务贸易包括跨境电商的支持力度。
跨境电商前置仓作为一种新型物流模式,将海外分拣作业前置至国内口岸,使商品从生产线到用户的时效缩短30%至50%。但该模式面临着服务委托方信用风险的挑战。中国信保与宁波亚集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集物流”)达成合作,出具了全国首张跨境电商前置仓保单,为宁波口岸10万平方米跨境电商前置仓一站式供应链服务提供信用风险保障和融资增信支持。
“基于量身定制的保险方案,亚集物流的一站式供应链服务可采取‘先服务后收费’模式,且一旦遭遇服务委托方拖欠前置仓服务费等信用风险,亚集物流可以向中国信保索赔。”亚集物流负责人介绍说。
在跨境电商的通关环节,关税保证保险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跨境电商渠道进口商品通关,需要凭借保证金、银行保函等传统模式担保,存在资金占用大、手续烦琐等弊端。关税保证保险的出现,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关税保证保险由具备资质的保险公司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关税担保,企业一旦未按海关规定缴纳关税,相关保险公司会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向海关赔付投保人应缴纳的税款。该模式下,企业不需要以实物抵押向银行争取额度,也无须缴纳高额的关税保证金。目前,海关总署已在青岛、杭州、宁波、济南、重庆和成都等多个重点口岸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关税保证保险试点工作。
据青岛海关关税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关税保证保险的担保费率通常为1%至2%,企业融资成本较低,而且担保额度在全年范围内可以循环使用,一次申请、全年有效,切实解决了部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李云泽透露,今年前4个月,我国短期出口信用险承保金额同比增长15.3%,为稳外贸提供了有力支持。他表示,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制定实施银行业保险业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提供精准服务,全力帮扶稳定经营、拓展市场。
开发精细产品匹配多样需求
尽管保险服务跨境电商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跨境电商面临物流成本上升、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供应链不稳定性等挑战。保险业如何加大力度服务这些外贸企业?
在郭金龙看来,我国保险行业在服务跨境电商方面亟待解决四大关键问题。一是保险产品的丰富度与适配性有待提升。尽管目前已推出部分有针对性的产品,但跨境电商业务模式复杂多变,在一些风险领域的保险覆盖尚显不足。如对一些新兴市场的特殊风险、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纠纷风险等,缺乏专门的保险产品。
二是保险服务的便捷性与效率应进一步提高。部分保险产品的投保流程依旧烦琐,理赔程序复杂且时效性不佳,这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对保险服务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同时,保险机构与跨境电商企业、海关等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不够完善,信息流通不畅导致服务效率难以提升,无法及时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跨境电商企业的保险意识和认知程度亟须增强。一些跨境电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保险产品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淡薄,认为购买保险增加了成本,不愿主动投保。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四是专业人才短缺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障碍。跨境电商保险涉及国际贸易、保险、法律、金融等多领域知识,需要既懂跨境电商又懂保险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目前这类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制约了保险业服务跨境电商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跨境电商业务涵盖生产、仓储、物流、支付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潜藏独特风险。为精准匹配不同环节的保障需求,保险机构需要开发更加精细化的产品。
“除基本的货运险外,可针对不同物流方式开发特色产品。”郭金龙举例道,如海外仓模式下,可推出海外仓货物存储保险,保障货物在海外仓存储期间因火灾、盗窃等原因造成的损失。对于跨境电商常见的快递运输,开发快递延误险,当快递因不可抗力或快递公司原因超过约定时间未送达,给予企业一定赔偿。
此外,还可以开发服务平台运营环节的产品。针对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的规则变化风险,开发平台规则变动保险,若平台突然改变规则导致企业遭受损失,如店铺被封、商品被下架等,保险公司会进行赔付。考虑到平台支付风险,推出平台支付保障保险,当平台支付系统出现故障或遭受黑客攻击导致企业资金损失时,给予赔偿。
延伸阅读
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外贸企业金融服务
4月以来,河南、江苏、山西等地金融监管部门积极行动,发布有力举措,推动金融机构加强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服务。
河南:
今年以来,河南金融监管局强化监管引领,推动全省金融机构加大外贸金融支持力度,为促进河南外贸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截至3月末,全省短期出口险累计承保保额421.27亿元,同比增长8.39%,累计服务保险企业5500家。
近日,该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外贸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明确十项“硬核”举措,其中包括“持续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将普惠统保平台政策覆盖率提升至45%以上。丰富保险产品种类,积极探索以共保体形式开展‘跨境电商保’业务”。
江苏:
江苏金融监管局联合印发专项文件,支持小微外贸企业融资和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该局梳理全省外贸企业基础清单9.2万户,截至2月末,已走访外贸企业5万户,纳入推荐清单1.8万户,银行累计授信2585亿元、放款1218亿元;升级“苏贸贷”等外贸金融产品,通过政银风险分担机制加大对外贸企业支持力度;运用省级特色平台支持外贸企业“走出去”,为外贸企业提供“出海”政策介绍、出口信保、法律咨询等一揽子综合服务。
山西:
山西金融监管局协同山西省发改委、山西省工信厅、山西省财政厅等8部门制定任务清单,共同探索制定内贸险扶持政策。引导辖内财产险机构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重点区域企业、重点领域企业的内贸险服务力度;提升内贸险承保能力,丰富产品供给,优化费率机制,深化内贸险供给侧改革;指导中国信保山西分公司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加大内贸险宣传推广力度,切实发挥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助力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
(资料整理:付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