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金融根基

频道:快讯 日期: 浏览: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为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兴安盟分行勇于突破传统金融服务框架,持续拓宽助农金融服务的边界。通过引导金融资源下沉、提升服务适配度及强化创新赋能,打破了偏远地区服务触达难、供需关系契合难、数字鸿沟跨越难的三重壁垒,在广袤的农村牧区勾勒出一幅金融服务与乡村发展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筑基拓网,畅通助农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中国人民银行兴安盟分行以织密线下助农金融服务网络为导向,积极引导银行和支付机构将金融资源向农村牧区倾斜。该行打造以银村对接机制为框架,助农金融服务点和重点领域支付场景为主体,预约上门服务、流动银行车等为补充的线下助农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提升助农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目前,兴安盟850个行政村共聘任“金融副村长”856名、“金融协管员”342名,设立助农金融服务点1226个,推动银村对接机制和助农金融服务点全覆盖。同时,在今年的1至5月,兴安盟金融部门重点围绕农贸市场、农资商店、超市、卫生院等与农牧民生产生活关联度高的场所,新建移动支付场景3546个,布放并升级POS机具1855台,办理聚合支付收款码4256个。此外,各银行机构通过银村对接机制累计完成预约上门服务3356次,显著提升了农牧区客户满意度,真正做到助农金融服务“跋山涉水送上门,翻山越岭不缺席”。

精准把脉,对齐助农金融服务“供需颗粒度”。中国人民银行兴安盟分行联合地方多部门成立兴安盟乡村振兴问题调研小组,开展“走基层、访农户、问需求”专项行动。聚焦产业发展痛点,调研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和牧场,详细了解春耕备耕、牲畜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及乡村旅游等各个环节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关注民生难点,对农牧民医疗养老、子女教育、日常生活等领域金融服务需求进行细致摸排。精准描绘用户画像,掌握农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服务策略,避免金融服务供给“水土不服”。该行同步建立动态更新的服务需求清单和问题台账,指导银行和支付机构推出助农金融服务点升级、信贷产品创新、支付服务适老化等6项举措,帮助农户及涉农涉牧企业解决异地交易缺保障、生产经营缺资金等5大类19项问题。同时,进一步优化助农金融服务管理机制,强化政银农企四方沟通协作,构建信息共享、定期协商的高效联动体系;共同研判产业发展趋势,疏通服务堵点,维护金融供需平衡,形成由人民银行主导、政府搭建平台、银行机构携手企业和农户共同参与的助农金融服务新局面。

创新赋能,构建助农金融服务“普惠新生态”。为保证助农金融服务普惠性,中国人民银行兴安盟分行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在移动支付推广、服务适老化、政策传导等方面做出大量有益探索,包括推进“移动支付示范村”项目建设,借助“1专员+10户引领”模式,广泛在农村牧区普及云闪付、手机银行等移动支付手段。该行联合当地民政、医保等单位,推动在社区食堂、药店等老年人消费场景配备人脸识别支付终端,实现老年人“刷脸支付”,并按年龄提供阶梯式优惠补贴政策,累计服务60岁以上老年人11000余人次;同步发挥“草原轻骑兵”宣传队穿针引线作用,开展多角度、多语言的政策传导,实现各项助农金融政策精准触达。在靶向服务扩面的同时,兴安盟金融部门强化群众金融素养提升,将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融入农村牧区居民日常文化娱乐生活,以“春风化雨”的宣教方式帮助农村牧区居民跨越“数字鸿沟”。

通过系统性拓宽助农金融服务边界,兴安盟正稳步探索并开辟出一条彰显农牧区特色的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新道路,实现了基础服务的全面覆盖、供需关系的精确对接、普惠金融的创新推广,共同形成一张既广泛又深入的助农金融服务网络,为兴安盟乡村振兴发展筑牢金融根基。